[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78083.2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5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顾倍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倍宁 |
主分类号: | A61K36/8888 | 分类号: | A61K36/8888;A61P11/06;A61P11/10;A61P11/14 |
代理公司: | 太原景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13 | 代理人: | 王博飞 |
地址: | 041599 山西省临汾市襄***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哮喘 中药 重量份配比 润肺止咳 有效治疗 杏仁 白芥子 吴茱萸 药配伍 麻黄 半夏 发汗 化痰 平喘 宣肺 燥湿 中草药 治疗 药材 | ||
本发明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属于中草药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治疗哮喘的中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用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麻黄5‑15份,半夏10‑30份,吴茱萸10‑30份,白芥子30‑50份,杏仁20‑40份,上述诸药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降息定喘、燥湿化痰、宣肺平喘、润肺止咳、发汗散寒之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属于中草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中医学中,本病属于“哮”、“喘”、“痰饮”病范畴。哮为喉中鸣息有声,喘为呼吸气促困难,二者兼有成为哮喘。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痰饮内伏,平时可不发病,遇某种因素致使痰饮搏击于气道而发病。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外感、饮食、病后失调,情志内伤,疲劳等均是诱发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具有见效快、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服用方便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所用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麻黄5-15份,半夏10-30份,吴茱萸10-30份,白芥子30-50份,杏仁20-40份。
作为优选的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所述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麻黄7-13份,半夏15-25份,吴茱萸15-25份,白芥子35-45份,杏仁25-35份。
作为优选的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所述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麻黄9-11份,半夏18-22份,吴茱萸18-22份,白芥子38-42份,杏仁28-32份。
所用药材功效如下。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白芥子: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
杏仁:甘,酸,入肺,大肠经,润肺、止咳、定喘、生津、止渴,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肺癌、鼻咽癌、乳腺癌、头发稀、中老年便秘。
发明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半夏燥湿化痰;白芥子降息定喘;杏仁润肺止咳;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降息定喘、燥湿化痰、宣肺平喘、润肺止咳、发汗散寒之功效,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服用方便等优点。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为现有的中药制备方法,将上述药材按照重量份比例研成细粉,混合均匀备用。
使用方法为:用甘油将上述中药粉末调成膏,贴双侧涌泉穴,每晚换药一次。
如上所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有效治疗哮喘,有降息定喘、燥湿化痰、宣肺平喘、润肺止咳、发汗散寒之效,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倍宁,未经顾倍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80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