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C-SiC复合材料汽车刹车盘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77703.0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3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刘柏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勒迈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C04B35/573;C04B35/83;C04B35/622;F16D65/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齐则琳;张雷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刹车盘 热处理 多孔碳纤维 预制体 制备 碳纤维预制体 半成品 陶瓷化处理 传统化学 机械加工 渗透法 碳纤维 放入 粉料 熔渗 坩埚 预制 装载 侵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C‑SiC复合材料汽车刹车盘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碳纤维预制体;将所述碳纤维预制体进行热处理;将热处理后的所述碳纤维预制体制成多孔碳纤维预制体;将所述多孔碳纤维预制体进行热处理;将进行热处理后的所述多孔碳纤维预制体进行机械加工,制得汽车刹车盘半成品;将所述汽车刹车盘半成品放入装载有Si‑Mo合金粉料和SiC粉的坩埚内进行陶瓷化处理,制得C/C‑SiC复合材料汽车刹车盘。本发明实施例突破了传统化学气相渗透法周期长、孔隙大等的弱点,采用反应熔渗法与CVI工艺相结合的工艺,提高C/SiC复合材料的致密度,也能有效阻止Si对C纤维的侵蚀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刹车盘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C/C-SiC复合材料汽车刹车盘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C/C体系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耐热性高、强度高、抗热冲击性高、弹性模量高等一系列优点,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航空技术装备最初的摩擦装置,现已广泛地应用于飞机、高铁和汽车制动、风电工业以及体育领域,这些材料在惰性介质和真空状态下,即使在高达3000℃的温度下,也能长时间工作。尽管有一系列良好的性能,但其在温度400℃且在氧化介质的状态下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材料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严重下降,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与C/C刹车材料相比,C/SiC刹车材料由于引入适量碳化硅陶瓷硬质材料作为基体,不仅保持了碳材料的优异特性,还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抗氧化性和摩擦系数,而且显著改善了摩擦性能对外界环境介质(潮气、霉菌和油污等)的敏感性。德国宇航院(DLR)以高档轿车刹车盘为应用目标,率先进行了C/SiC刹车材料的研究。近年来美国四大刹车材料公司(Aircraft Braking Systems,Goodrich,Honeywell and Parker-Hannifin)组成陶瓷基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协会(CCAB)对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刹车材料进行了评估,认为C/SiC复合材料将成为下一代航空刹车材料。C/SiC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耐高温、高强度、摩擦性能稳定、磨损量小、制动比大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从20世纪末开始,已在保时捷(Porsche911Turbo)和新款奥迪A8L、法拉利等高档汽车上成功应用,在汽车、高速列车和飞机等领域引起极大关注。
C/SiC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液相法或气相法制备。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在传统的制备技术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善,在降低成本和生产周期上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未降低纤维受损以及残余Si这两者导致材料力学性能降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C-SiC复合材料汽车刹车盘的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C/SiC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液相法或气相法制备周期长,成品质量不好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C/C-SiC复合材料汽车刹车盘的制备方法,包括:
碳纤维预制体制备步骤,制备碳纤维预制体;
第一热处理步骤,将所述碳纤维预制体进行热处理;
多孔碳纤维预制体制备步骤,将热处理后的所述碳纤维预制体制成多孔碳纤维预制体;
第二热处理步骤,将所述多孔碳纤维预制体进行热处理;
机加工步骤,将进行热处理后的所述多孔碳纤维预制体进行机械加工,制得汽车刹车盘半成品;
渗硅步骤,将所述汽车刹车盘半成品放入装载有Si-Mo合金粉料和SiC粉的坩埚内进行陶瓷化处理,制得C/C-SiC复合材料汽车刹车盘。
进一步地,所述渗硅步骤的实施方式为:将所述汽车刹车盘半成品放入装载有Si-Mo合金粉料与SiC粉的坩埚内,采用包埋法,放入熔融渗硅炉内进行陶瓷化,出炉得到C/C-SiC复合材料汽车刹车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勒迈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勒迈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77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