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卸压与分舱功能的战舰防护液舱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76548.0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1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徐双喜;崔连正;郭家伟;张文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G13/00 | 分类号: | B63G13/00 |
代理公司: | 42102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丹<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舱结构 液舱 舱体 舱室 防护液 侧板 空舱 卸压 战舰 膨胀 防护能力 紧密连接 增强结构 正六边形 周向连接 浸入 侧壁面 蜂窝式 蜂窝状 后板 破片 前板 舰船 垂直 打击 防护 缓解 爆炸 吸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卸压与分舱功能的战舰防护液舱,由液舱前板、液舱后板、液舱侧板围成的舱体构成,舱体中设有截面为正六边形的管状的分舱结构,相邻的分舱结构紧密连接使得截面呈蜂窝状,分舱结构的侧壁面垂直于液舱侧板,密铺于整个舱体;每6个周向连接的分舱结构中间设有一个无液体的空舱;其它分舱结构中均注有液体,即为液体分舱。本发明采用蜂窝式的分舱结构,在降低相对质量的同时,能吸收更多爆炸产生的能量,增强结构强度,提升液舱防护能力,保护舰船重要舱室不被破坏;各个分舱结构之间相互独立,可以防护二次甚至多次打击;空舱起卸压减胀的作用,能使被高速破片打击后膨胀的液体浸入,缓解液体的膨胀破坏作用,保护其他舱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战舰船舷侧防护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卸压与分舱功能的战舰防护液舱。
背景技术
随着反舰导弹技术的快速发展,舰船作战时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爆炸威胁。由反舰导弹战斗部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和高速破片群对舰船的船体结构、舰载设备和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破坏舰船正常执行任务的能力甚至使其破损沉没。舰船的防护系统主要有甲板防护、船底防护、舷侧防护和专门防护组成,其中又以舷侧防护的面积最大,防护的要求最高,舷侧是舰船的薄弱部位,在舰船舷侧增设的抗爆防护结构可以使舰船遭到反舰导弹战斗部直接命中后其内部重要设备、弹药和燃料舱不受损伤,以避免发生一旦命中就造成舰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舰船舷侧必须设置防护结构才能有效地抵御反舰导弹的攻击,目前,舰船舷侧防护结构通过增加防护液舱来实现的,液体(如水)有阻燃性且密度大,能够使高速破片运动速度快速衰减,吸收效果明显,为了提高防御能力,大型舰船舷侧防护舱室中普遍设置了液舱。但是,液舱将破片的“点载荷”转化为液舱中冲击波、滞后流、气泡溃灭冲击波等复杂的“面载荷”,破片的动能转移给液舱,易引起液舱的整体破坏。此外,当高速破片冲击液舱时,液体膨胀作用明显进而挤压液舱,该作用对舱壁的破坏效应也极为突出。
综上,液舱在遭受破片或冲击波打击后易发生结构损坏,丧失水密性,液体外流后难以抵御多次打击。如何选用新的结构型式或材料,以使整个船体结构在保持应有性能的同时,增加抵抗多次打击的能力,是舰船结构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卸压与分舱功能的战舰防护液舱,能够增强舰船船体结构的防护能力,提高舰船结构的生命力。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卸压与分舱功能的战舰防护液舱,由液舱前板、液舱后板、液舱侧板围成的舱体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舱体中设有截面为正六边形的管状的分舱结构,相邻的分舱结构紧密连接使得截面呈蜂窝状,分舱结构的侧壁面垂直于液舱后板,密铺于整个舱体;
每6个周向连接的分舱结构中间设有一个无液体的空舱;其它分舱结构中均注有液体,即为液体分舱。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空舱的侧壁面薄于液体分舱的侧壁面。
按上述方案,每个分舱结构的内壁面均设有凯夫拉纤维管。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分舱结构的侧壁面为铝合金材料。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液舱后板上设有陶瓷衬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蜂窝式的分舱结构,液舱前板与液舱后板之间舱壁更多且比重更轻,在降低相对质量的同时,能够吸收更多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增强结构强度,提升液舱防护能力,保护舰船重要舱室不被破坏;同时各个分舱结构之间相互独立,在液舱结构遭遇破片或者冲击波打击时,只会有部分结构被破坏的液舱内的水逃逸,其余分舱结构的液体依然存在,可以防护二次甚至多次打击;在六个分舱结构之间设置一个无液体的空舱,空舱起卸压减胀的作用,能够使被高速破片打击后膨胀的液体浸入,缓解液体的膨胀破坏作用,保护其他舱室,进一步提高液舱防护能力,从而提高舰船结构的生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65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水下航行器的自力抗沉救生装置
- 下一篇:涵道式船舶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