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5-氨基-1-戊醇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71231.8 | 申请日: | 201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78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威;陈静;夏春谷;李雪梅;田俊英;康海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213/02 | 分类号: | C07C213/02;C07C215/08;B01J23/755;B01J23/89;B01J29/46;B01J23/80;B01J23/78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茹;王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戊醇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5‑氨基‑1‑戊醇的合成方法。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在温度≤120℃、压力≤3PMa的条件下,使3,4‑二氢‑2H‑吡喃依次进行水合反应、还原胺化反应,制得5‑氨基‑1‑戊醇。本发明以3,4‑二氢‑2H‑吡喃为原料,通过温和条件下水合、还原胺化反应两步制得,反应过程绿色高效,5‑氨基‑1‑戊醇的收率可达93%,操作简单安全,显著降低了生产装置投资和生产成本,便于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5-氨基-1-戊醇的绿色高效合成方法,属于精细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氨基醇是一种重要的双官能团化合物,分子中同时含有羟基和氨基,兼具醇和胺的通性,广泛用于医药、农药等的合成。在有机合成领域,其常被用作有机合成砌块。此外,由于氨基醇结构广泛存在于多种天然产物分子中,这些化合物通常具有生物活性,药用价值较高。如生物碱Manzamine A具有抗炎、抗疟疾、抗真菌和抗HIV-1活性。5-氨基-1-戊醇是合成Manzamine A的起始原料。随着Manzamine A在药物应用方面的开发,5-氨基-1-戊醇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上只有试剂量的5-氨基-1-戊醇供应,且价格高昂。
氨基醇的制备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氨基酸(酯)还原法、格氏试剂加成法和卤代醇氨基取代法。这些方法要么原料价格高不易得、要么产生大量废弃物原子经济性不高,如李宝强等(精细化工中间体,2014,44(6),40-42)以1,5-戊二醇为原料,经浓盐酸进行单氯取代,制得5-氯戊醇中间体,该中间体经分离后与氨气进一步氨基化制得5-氨基-1-戊醇。该方法两步反应先需要加入大量浓盐酸,后处理需加入大量NaOH进行中和,产生大量废弃物,取得中等的目标氨基醇收率(73.2%)。中国专利CN104974049A公开了一种制备1,5-氨基醇的方法,该方法以亚胺为原料,经格氏试剂和四氢呋喃的加成反应制得。虽然该方法可取得较高目标氨基醇收率(~99%),但反应过程中需加入大量格氏试剂和碘代化合物,生产成本高,废弃物量大。此外,中国专利CN106810459A公开了一种以二元醇为原料的临氢胺化法制备氨基醇。虽然该方法绿色经济,但反应温度和压力高(通常在160℃和8MPa及以上),转化率和目标产物选择性较低。如以1,6-己二醇为原料,在160℃和8MPa H2压力条件下,1,6-己二醇转化率最高可达73%,氨基己醇的选择性最高为43%。
显然,目前已有的文献和技术存在原料成本高、反应条件苛刻、合成过程不够绿色高效、目标产物收率低等问题,制备方法不利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因此,以价廉易得的生物质基化学品为原料,开发新的5-氨基-1-戊醇合成方法,实现氨基醇类产品的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5-氨基-1-戊醇的合成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5-氨基-1-戊醇的合成方法,其包括:
在温度≤120℃、压力≤3PMa的条件下,使3,4-二氢-2H-吡喃依次进行水合反应、还原胺化反应,制得5-氨基-1-戊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合成方法具体包括:在保护性气氛中,使3,4-二氢-2H-吡喃和水于60~120℃进行水合反应0.5~10h,形成水合反应产物2-羟基四氢吡喃。
进一步地,所述3,4-二氢-2H-吡喃与水的质量比为1:1~1:9。
进一步地,所述水合反应的压力为0.1~3MPa。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合成方法具体包括:在还原性气氛中,使包含有2-羟基四氢吡喃、含Ni和/或Co的负载型多相催化剂和氨水的均匀混合反应体系于60~120℃进行还原胺化反应1~6h,制得5-氨基-1-戊醇。
进一步地,所述含Ni和/或Co的负载型多相催化剂与2-羟基四氢吡喃的质量比为2~2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12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