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炒茶机及其余热回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68108.0 | 申请日: | 201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3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凯;王一新;陶建;钱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武义增荣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F28D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20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回收结构 炒茶机 防护罩 保温层 罩体 余热回收管 回收利用 液体形成 保温性 保温 余热 蒸发 流出 回收 支撑 申请 保证 | ||
本申请中所述的一种炒茶机及其余热回收结构,所述炒茶机包括该余热回收结构,该余热回收结构用于对炒茶机(100)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其中,所述余热回收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其整体的防护罩(4),防护罩(4)包括内部设有空心的罩体(4a),罩体(4a)的内部空心中设有保温及回收余热的液体(4b),防护罩(4)的上部设有余热回收管(41),保证利用液体形成炒茶机(100)的保温层,彻底改变现有技术中保温层保温性不稳定的效果,且充分利用热量,通过液体的注入或流出或蒸发实现热量的充分利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炒茶机领域,具体为一种炒茶机及其余热回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621095321.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全自动炒茶机,包括保温装置、滚筒、转动轴、电动机、加热装置、壳体和控制面板,所述壳体的左侧安装有进料斗,且壳体顶部安装有烟囱,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安装有保温装置,所述保温装置的下方安装有滚筒,所述转动轴通过电动机主轴与电动机连接,所述电动机通过支架与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控制面板安装在壳体的外表面上,且控制面板上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下方安装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下方安装有启动按钮,所述启动按钮下方安装有急停按钮。本实用新型,通过滚筒内壁安装有湿度检测计,可以将湿度信息反馈到控制面板的显示屏上,方便使用者的观察与记录,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该申请中,为保证茶叶翻炒中对滚筒温度的稳定性,设置保温层提高炒茶的效果,但是单纯的保温层无法满足恒温的设定,且无法实现余热回收效果。
鉴于此,如何设计出一种炒茶机的余热回收结构,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炒茶机的余热回收结构。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炒茶机的余热回收结构,所述余热回收结构用于对炒茶机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其中,所述余热回收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其整体的防护罩,防护罩包括内部设有空心的罩体,罩体的内部空心中设有保温及回收余热的液体,防护罩的上部设有余热回收管。
所述罩体的截面呈“n”形,罩体的两侧底部设有用于定位安装的卡角。
所述罩体底侧靠近卡角处设有用于注入或流出液体的导流口。
所述液体顶部的液位设置在余热回收管下部,余热回收管内部的导热孔连通至液位上部。
所述罩体包括设置在其外侧的外壳板及在内侧的内壳板,罩体内部的空心设置在外壳板与内壳板之间。
所述外壳板的下侧壁及内壳板的上侧壁均铺设有防渗层。
一种炒茶机,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回收结构。
其中,所述余热回收结构直接摆放在炒茶机的上部。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1、保证利用液体形成炒茶机的保温层,彻底改变现有技术中保温层保温性不稳定的效果,且充分利用热量,通过液体的注入或流出或蒸发实现热量的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中炒茶机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炒茶机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中炒茶机的干燥筒的截面图。
图4为本申请中余热回收结构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武义增荣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武义增荣食品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81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