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演示光衍射效应和力学效应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67866.0 | 申请日: | 201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36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钟敏成;刘爱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22 | 分类号: | G09B23/2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镜 力学效应 光衍射 样品池 激光衍射 全反射镜 微米颗粒 显微物镜 薄透镜 二色镜 亮条纹 载物台 光路 衍射 演示 显微成像系统 光斑 光镊系统 光梯度力 数值孔径 照明光源 重要意义 激光器 出光口 激光束 载玻片 光镊 会聚 直观 施加 束缚 图案 观察 展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演示光衍射效应和力学效应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沿光路由激光器、第一薄透镜、第二薄透镜、第一45度全反射镜、第二45度全反射镜、二色镜、显微物镜、样品池和载物台构成的光镊系统和沿光路由照明光源、载物台、样品池、显微物镜和二色镜构成显微成像系统。激光束经过物镜之后,由于物镜出光口的尺寸很小,光束发生衍射,在样品池载玻片上能观察到衍射环光斑。另外,由于物镜的数值孔径很高,经过物镜强会聚后的每条激光衍射亮条纹,可以对微米颗粒施加光梯度力,将颗粒束缚于亮条纹中。本发明可以将微米颗粒按激光衍射图案有序排列,对直观理解光衍射效应和力学效应具有较高的展示度,对理解光镊形成的机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演示光衍射效应和力学效应的装置。
背景技术
光具有能量和动量,光的动量是光的基本属性。携带动量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它们间会有动量的交换,从而表现为光对物体施加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引起的物体运动,称之为光的力学效应。光力学效应的典型应用是光镊技术。1986年,Ashkin等人利用一束强会聚激光束实现了对生物细胞的三维捕获。这一发明被称为单梯度力光阱或光镊。光镊技术的发明丰富和推进了光学领域的发展,彰显出了它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窄缝)时,它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光的衍射,可以分为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板衍射等。光镊中捕获物镜的通光孔是个小孔,因此捕获光从物镜出射时会发生衍射。
现有技术中,演示光力学效应常用的技术是三维光镊技术,演示衍射效应常用光束经过小孔后观察衍射光斑。但是,两种光学效应的演示都是分开,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的设备。目前还没有能够同时演示光的衍射效应和力学效应的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同时演示光衍射效应和力学效应,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时演示光衍射效应和力学效应的装置。
一种同时演示光衍射效应和力学效应的装置包括激光器1、显微镜,所述显微镜包括显微物镜7、样品池11、载物台8和照明光源9,照明光源9位于显微镜的载物台8的下方;
与激光器1的出光口对应依次设有第一薄透镜2、第二薄透镜3和第一45度全反射镜4,与第一45度全反射镜4对应设有第二45度全反射镜5,与第二45度全反射镜5对应设有二色镜6;所述二色镜6呈45度角,二色镜6的出光端对应着显微镜的显微物镜7,与二色镜6的出光端相反一侧设有相机10;
其中沿光路由激光器1、第一薄透镜2、第二薄透镜3、第一45度全反射镜4、第二45度全反射镜5、二色镜6、显微物镜7、样品池11和载物台8构成光镊系统;
沿光路由照明光源9、样品池11、显微物镜7和二色镜6构成显微成像系统;
用于演示光衍射效应时,将一片载玻片放置在载物台8上;激光器1发出的基模高斯光束通过第一薄透镜2和第二薄透镜3的扩束,经过第一45度全反射镜4和第二45度全反射镜5将光束抬高,平行光束被二色镜6反射进入显微成像系统的显微物镜7,在样品池11的底面形成衍射环,通过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光衍射效应,并通过CMOS相机10拍摄该衍射环;
用于演示光力学效应时,样品池11放置在载物台8上,样品池11内放入微米小球悬浮液;激光器1发出的基模高斯光束通过第一薄透镜2和第二薄透镜3的扩束,经过第一45度全反射镜4和第二45度全反射镜5将光束抬高,平行光束被二色镜6反射进入显微成像系统的显微物镜7,在离样品池11的底面高度5-100微米处,可以捕获直径为1-10微米聚苯乙烯颗粒,并通过CMOS相机10拍摄被捕获的微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78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