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64917.4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5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袁琳;陈雅慧;田波;汤臣栋;马强;曹浩冰;赵志远;王恒;张利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06 | 分类号: | A01C1/06;A01G2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张铁兰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潮间带海 三棱 自然 群落 生态 恢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该方法通过海三棱藨草种子的采集与预处理、准确选择适宜生境与时间的机会窗口、采取麻袋辅助种子播种方法,在潮间带快速、低成本恢复海三棱藨草群落。本发明克服了潮间带强水文动力影响海三棱藨草种子播种与存活以及传统的海三棱藨草植株移栽困难与高成本问题。此外,发明中所使用的可降解自然材料,不会对潮滩环境构成污染。结合本发明简便有效、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可实现长江口和杭州湾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的大规模恢复与重建,实现盐沼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机会窗口”和种子的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是莎草科(Cyperaceae)藨草属的草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沿海区域(南汇、奉贤、金山、崇明、长沙岛、横沙岛及九段沙)和杭州湾沿岸滨海湿地的潮间带,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最早在长江口潮滩湿地光滩前沿定居并扩散的关键种和先锋种。它是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建群种之一,具有消波减浪、促淤固滩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外,海三棱藨草球茎、根状茎和小坚果还为雁鸭类、鹤类等湿地水鸟提供植源性饵料,也是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因此,海三棱藨草作为长江口滨海湿地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对长江口潮滩的沉积动力过程及生物栖息地的维持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的干扰以及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tinaalterniflora)在长江口潮滩的快速扩散,海三棱藨草群落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其分布面积急剧下降,对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潮间带海三棱藨草群落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对长江口湿地资源的保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由于受潮间带水文动力沉积的等条件的限制,目前长江河口潮间带海三棱藨草群落的恢复主要采用春季植株带土移植的方式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1)由于强烈的水文动力环境以及淤泥质潮滩,植株移栽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人工,成本较高,不利于大面积实施等;(2)移载的植株需要从潮间带现存的海三棱藨草群落中挖取,不仅挖取和运输过程成本高,而且也会对原有的海三棱藨草种群和生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性繁殖也是海三棱藨草种群自然繁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然生长良好的海三棱藨草群落种子产量可达1500粒/m2以上。高种子产量为海三棱藨草群落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种源基础。由于潮间带复杂的水文动力沉积环境,目前尚无利用种子在自然潮滩快速恢复海三棱藨草群落的有效方法。迄今,虽有一种利用种子恢复海三棱藨草种群的方法(专利申请号CN 106258408),但该方法是在不受潮汐影响的海堤内种植区开展的。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对种植区进行翻耕并保持一定水位,这种农耕式的方法在受潮汐影响的自然潮滩是无法实现的。这主要是因为潮间带复杂的水文动力沉积条件和生物扰动等干扰,极大地限制了海三棱藨草种子的保留、定居和出苗。
综上所述,如何利用海三棱藨草具有丰沛种子产量的特点,克服潮间带水文动力沉积强烈影响,发明一种简便有效、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基于种子的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技术和方法,对实现长江口和杭州湾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的大规模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长江口和杭州湾潮间带海三棱藨草群落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一种简便有效、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的新方法。本发明克服了潮间带水文动力强影响海三棱藨草种子播种与存活以及传统的海三棱藨草植株带土移栽困难与高成本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49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促生作用
- 下一篇:一种耐盐苜蓿种子丸粒化的配方及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