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频器整合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64513.5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7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梦帆;丁昱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9/06 | 分类号: | H02K9/06;H02K11/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频器 整合 马达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频器整合马达,包含其一外框、一马达本体、一端盖、一风扇、一变频器及一热传模块。马达本体容置于外框内而围设形成一散热风道,端盖对接闭合马达本体,且端盖与马达本体的外形相连续。风扇与马达本体连动旋转。变频器设置于外框的一外侧面。热传模块设置在端盖及风扇之间且热传模块热连接变频器,变频器通过热传模块传热至端盖及风扇之间且风扇驱动气流穿过热传模块热交换后沿端盖的外表面流入散热风道。因此,不需要再对应变频器附挂设置另外的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频器整合马达,特别涉及一种简化变频器散热结构的变频器整合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常见的电驱动力输出装置为三向交流感应马达,其依据通电与否作为开关机制,其无法改变电压/频率比、载波频率比、转速等参数。因此,为提升马达稳定性、增加运转效率必须搭配对应的变频器作为驱动设备,其变频器组一般整合于一电控箱,并配置电路至马达。一般而言,马达在厂房内,电控箱则在厂房外,此配置耗费大量的配线资材以及配线作业时间。
IMD(Integrated motor drive)系统的概念将马达与变频器整合,藉此简化马达与驱动系统的零配件数量、简化马达与驱动系统的安装复杂度,改善了前述的缺点。马达在运作中产生大量热能,一般藉由同轴连动的风扇散热,但变频器工作亦产生热能需要另外配置风扇散热。因此,现有的IMD散热结构体积尚难称精减,额外的风扇也需要对应配置控制器并且耗费额外的能源。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成为本发明人改良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化变频器散热结构的变频器整合马达。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频器整合马达,其包含一外框、一马达本体、一端盖、一风扇、一变频器及一热传模块。马达本体容置于外框内,马达本体包含穿设在外框内的一罩壳以及穿设在罩壳内的一旋转轴杆,罩壳与外框之间相互间隔配置而且罩壳围设形成一散热风道,旋转轴杆的二端分别形成穿出罩壳的一输出轴以及一连动轴。端盖套接连动轴,端盖对接闭合罩壳,且端盖与罩壳的外形相连续。风扇设置于连动轴而且与旋转轴杆连动旋转。变频器设置于外框的一外侧面,变频器包含一马达控制电路板。热传模块设置在端盖及风扇之间且热传模块热连接马达控制电路板,马达控制电路板通过热传模块传热至端盖及风扇之间且风扇驱动气流穿过热传模块热交换后沿端盖的外表面流入散热风道。
本发明的变频器整合马达,其热传模块与端盖可以一体相连接。热传模块与端盖可以相互分离配置,且热传模块与端盖之间形成一断热间隙。
本发明的变频器整合马达,其热传模块包含连接外框且热连接马达控制电路板的一导热座及以自导热座延伸至端盖及风扇之间的多个鳍片。鳍片相互平行间隔配置。各鳍片可以配合端盖的外形渐缩延伸。各鳍片的末端较佳地延伸不超过旋转轴杆。鳍片围绕旋转轴杆配置。各鳍片可以分别延伸至端盖并且一体连接端盖。各鳍片可以分别与端盖相互分离配置,且各鳍片的末端与端盖之间分别形成一断热间隙。端盖呈锥状且端盖自罩壳向风扇渐缩延伸,端盖与导热座之间围设形连通散热风道的一压缩风道,且鳍片容置在压缩风道之内。
本发明的变频器整合马达,其马达控制电路板的上设置有一晶体管,且热传模块连接马达控制电路板的位置对应晶体管。热传模块包含一热扩散组件,热扩散组件连接在导热座与晶体管之间且热扩散组件沿导热座的表面延伸。热扩散组件可以包含一金属片,且金属片的二面分别热连接导热座与晶体管。热扩散组件可以包含一均温板,且均温板的二面分别热连接导热座与晶体管。热扩散组件可以包含一热管,热管具有一蒸发段,晶体管热连接蒸发段。热管的蒸发段形成于热管的中段,且热管的二端分别形成一冷凝段,各冷凝段分别热连接导热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45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