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频炉的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64128.0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3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刘会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冶全胜模具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9/00 | 分类号: | F27D9/00 |
代理公司: | 42109 黄石市三益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饶卓识 |
地址: | 4351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温回水管 中频炉 高温出水管 冷却系统 闭式冷却塔 过渡水箱 回水泵 控制柜 炉体 水泵 进水口连接 冷却技术 冷却效率 一端连接 出水口 回水管 节约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中频炉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中频炉的冷却系统,它包括与中频炉炉体连接的高温出水管A和低温回水管A,其特征是: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与中频炉控制柜连接的高温出水管B和低温回水管B,高温出水管A和B的另一端连接同一个过渡水箱,过渡水箱的底部装有一个水泵,水泵通过管道与一个闭式冷却塔的进水口连接,闭式冷却塔的出水口装有一个回水泵,回水泵通过一根回水管与低温回水管A和低温回水管B连接;本发明应用时炉体和控制柜共用一套冷却系统,节约了成本,且冷却效率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频炉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中频炉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炼钢行业主要采用中频炉熔炼铁水,中频炉生产时由于电流较大,炉体的感应圈部分以及控制柜的发热量很高,必须配备相应的冷却系统;
通常炉体和控制柜分别采用独立的冷却装置,因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目前炉体和控制柜分别采用独立的冷却装置,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中频炉的冷却系统。
本发明的具体方案是:一种中频炉的冷却系统,它包括与中频炉炉体连接的高温出水管A和低温回水管A,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与中频炉控制柜连接的高温出水管B和低温回水管B,高温出水管A和B的另一端连接同一个过渡水箱,过渡水箱的底部装有一个水泵,水泵通过管道与一个闭式冷却塔的进水口连接,闭式冷却塔的出水口装有一个回水泵,回水泵通过一根回水管与低温回水管A和低温回水管B连接。
本发明所述过渡水箱内装有一个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信号传入水泵的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水泵开启和关闭,当液位达到预设最高水位值时水泵开启,当液位达到预设最低水位值时水泵关闭。
本发明所述闭式冷却塔包括塔体,塔体顶部装有散水盘,散水盘下方装有填料层,填料层下方设有空腔,空腔内装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的换热管,空腔下方装有集水箱,集水箱底部装有增压泵,增压泵通过管道与散水盘连接,集水箱上方位于空腔内还装有补水管,补水管通过一个抽水泵与一个水池连接,所述塔体上位于填料层外侧装有引风机,所述空腔外围装有进风格栅。
本发明所述集水箱底部装有放水管,集水箱内的水面上放置有一个浮球。
本发明工作原理如下:炉体的高温水从高温出水管A流入过渡水箱内,控制柜的高温水从高温出水管B流入过渡水箱内,过渡水箱内的水经过水泵流入闭式冷却塔的换热管内,闭式冷却塔底部集水箱的水通过增压泵从散水盘往下喷淋,首先经过填料层初步降温,再与换热管外表面接触使换热管内部的高温水温度急剧下降,高温水冷却后从出水口经过回水管回流到炉体和控制柜内,闭式冷却塔的引风机使外部冷空气从进风格栅进入空腔内与换热管换热,同时将填料层的热量带出来;闭式冷却塔的集水箱内水损失后可以通过抽水泵从水池抽水进行补充,浮球可以用于判断集水箱的水位,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补水。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设置过渡水箱,采用闭式冷却塔的出水口同时连接炉体回水管和控制柜回水管的方式,共用一套冷却系统,降低了成本;2、闭式冷却塔设置空腔,填料层外围设置风机,从外部吸入冷空气与换热管换热,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视图;
图3是图2的B向视图;
图中:1-炉体,2-低温回水管A,3-高温出水管A,4-低温回水管B,5-回水管,6-控制柜,7-高温出水管B,8-过渡水箱,9-液位传感器,10-水泵,11-散水盘,12-填料层,13-进风格栅,14-换热管,15-增压泵,16-集水箱,17-回水泵,18-补水管,19-浮球,20-放水管,21-抽水泵,22-水池,23-引风机,24-出水口,25-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冶全胜模具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大冶全胜模具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41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