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华沙鳅的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62425.1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01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周剑;张露;李强;柯红雨;肖宇;刘超;苏旭涛;孙甲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80;A23K10/20;A23K40/10;A23K50/8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夏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饵料盘 进水口 鹅卵石 漂浮板 椭圆型 微流水 采食 饲喂 诱导 人工颗粒饲料 进水量控制 定时定量 配合饲料 水蚯蚓 遮蔽式 养殖 沉性 粉料 摄食 遮蔽 竹竿 转食 成活率 搭配 并用 水面 天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华沙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中华沙鳅转食池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在进水口处设置有半遮蔽式的饵料盘,饵料盘上方一半面积用第一漂浮板遮蔽,诱导中华沙鳅进入饵料盘活动和采食;在饵料盘与进水口之间放置椭圆型鹅卵石;通过调节进水量控制饵料盘附近水流速度,从而形成微流水区域;并在微流水区域水面且在椭圆型鹅卵石的上方放置第二漂浮板,并用竹竿固定,诱导中华沙鳅到饵料盘附近生活;每天定时饲喂两次,分别在8:00和18:00,视天气情况适当调整,训练中华沙鳅定时定量采食;采用水蚯蚓、配合饲料粉料和沉性人工颗粒饲料搭配对中华沙鳅进行饲喂。本发明大大增加了摄食机率,并提高了生长率和成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中华沙鳅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目前,中华沙鳅在四川省内有少量人工养殖,但规模不大。中华沙鳅为底栖性小型鱼类,喜欢群聚且不喜强光,饲养条件对天然饵料依赖性强,现人工养殖中华沙鳅均需饲喂水蚯蚓,不能完全采用人工饲料进行饲喂。但水蚯蚓具有不易获得、带有大量细菌和价格较高等缺点,大大增加了中华沙鳅的饲养成本和患病风险。
目前中华沙鳅的饲喂多采用在普通饵料盘中投喂水蚯蚓,或用水蚯蚓和人工饲料混合饲喂。采用这种饲喂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采用普通饵料盘,无法快速诱导中华沙鳅聚集并采食;2)
现有中华沙鳅养殖过程中,饵料盘附近未设置微流水环境和遮蔽栖息处,无法快速诱导中华沙鳅在饵料盘附近活动和采食,大大减少了中华沙鳅的摄食机率。3)目前,中华沙鳅的饲喂都依赖于水蚯蚓,不能做到全部饲喂人工饲料,特别是人工颗粒饲料,饵料来源和疾病隐患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大增加了中华沙鳅的养殖成本和风险。4)现有的中华沙鳅养殖并无专门的转食技术流程,限制了中华沙鳅人工养殖行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中华沙鳅的养殖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华沙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半遮蔽式的饵料盘的设置:中华沙鳅转食池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在进水口处设置有半遮蔽式的饵料盘,饵料盘上方一半面积用第一漂浮板遮蔽,诱导中华沙鳅进入饵料盘活动和采食;
步骤2、设置仿生自然环境:在饵料盘与进水口之间放置椭圆型鹅卵石;
步骤3、通过调节进水量控制饵料盘附近水流速度,从而形成微流水区域;并在微流水区域水面且在椭圆型鹅卵石的上方放置第二漂浮板,并用竹竿固定,诱导中华沙鳅到饵料盘附近生活;
步骤4、每天定时饲喂两次,分别在8:00和18:00,视天气情况适当调整,训练中华沙鳅定时定量采食;
步骤5、中华沙鳅入池后前三天饲喂少量中华沙鳅喜食的水蚯蚓,以维持基本所需为宜,三天后开始搭配投喂配合饲料,将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粉料混合加水揉成团放入饵料盘;
步骤6、在第7-9天,饲喂水蚯蚓和配合饲料粉料;在第10-12天,饲喂水蚯蚓、配合饲料粉料和沉性人工颗粒饲料;在第13-15天,饲喂水蚯蚓、配合饲料沉性人工粉料和颗粒饲料;在第16-18天,饲喂配合饲料粉料和沉性人工颗粒饲料;从第19日开始,只投喂沉性人工颗粒饲料。
可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饵料盘的下方设置有支架,饵料盘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漂浮板,饵料盘上方设置有拉绳,饵料盘通过拉绳连接有浮球。
可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鹅卵石的数目为10-15枚,鹅卵石的形状为表面光滑的椭圆型鹅卵石,长径为10-3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24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厂化鲈鱼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提高产量的草鱼养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