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路口的智能化本地动态地图实现系统及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56907.6 | 申请日: | 2018-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6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刘富强;王新红;周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969 | 分类号: | G08G1/0969;G08G1/0968;G08G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侧 通讯模块 车联网 工控机 路口 车载工控机 动态地图 端子系统 智能化 交通信号灯 事故发生率 摄像头 动态调整 基站通讯 交通状况 前方路况 微波雷达 拥堵信息 获知 拥堵 显示器 交通 发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路口的智能化本地动态地图实现系统及实现方法,该系统包括设于车辆上的车辆端子系统和设于路口的路侧子系统,所述车辆端子系统包括车载工控机和都与车载工控机连接的第一车联网通讯模块、GPS模块和显示器,所述路侧子系统包括路侧工控机和与路侧工控机连接的第二车联网通讯模块,所述路侧工控机连接交通信号灯、多个摄像头和多个微波雷达,所述第一车联网通讯模块和第一车联网通讯模块通过基站通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让驾驶员知道路口附近的交通状况,便于驾驶员尽早发现周边可能存在的危险,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此外,还可让驾驶员提前获知前方路况的拥堵信息,动态调整路线,减少交通拥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联网中的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面向路口的智能化本地动态地图实现系统及实现方。
背景技术
车联网是指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所有车辆的状态信息(包括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等)与道路交通环境信息(包括道路基础设施信息、交通路况、服务信息等)的信息共享,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动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综合服务。车联网可以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就像互联网把每个单台的电脑连接起来,车联网能够把独立的汽车连接在一起。目前,车联网通信技术有两个标准:DSRC和C-V2X,后者是中国所推崇的车联网技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在于让行驶更加安全、更加便捷。
目前来讲,车联网的应用领域是以车为主体展开的一系列车辆安全应用,多是基于车车之间的应用和车路之间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大多数车辆还没有安装车联网通信设备,很多安全应用是无法开展的,仅仅依靠车联网的设备来做安全应用,获取到的数据不够全面(仅获取到安装设备的车辆信息),比如在一些危险地段,交叉路口或者弯道处,已有的智能驾驶技术还未对此类地段实现数据可视化,但是在这类路段上,往往是事故频发地且亟待解决。虽然交叉路口所有交通信号灯的管制,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在交通信号灯管制的交叉路口,有的驾驶员认为黄灯是转变成红灯的前奏,是合法快速通过交叉路口的信号,见到黄灯就拼命加油提速,往往还未行驶到路口停车线,黄灯又变成了红灯,这时又忙于紧急制动或手忙脚乱的减速停车,使后方车辆措手不及,而发生追尾事故;另外有一些驾驶员一看黄灯已经变成红灯,车辆已经临近路口停车线,就直接闯红灯,很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第二,直行车辆放行时对面左转弯车辆、横向车道上的直行车辆及左转弯车辆,随时都有闯红灯的可能,如果不注意观察和避让,就有可能发生碰撞;有些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在红灯信号时照样通过,在车流中穿行,如若驾驶员看不到或者思想不集中都可能与其碰撞。第四,当左转弯绿灯亮时,允许左转弯车辆通行,但此时还有部分放行后的行人、自行车在人行横道斑马线上通行,横向道路上已超过停车线的直行车辆也正在通过,如果此时左转弯车辆不注意观察和避让,就有可能与他们发生碰撞;车辆在左转弯过程中,经常有后方车辆严重违章,突然从后侧强行快速超越,此时由于车辆正在转弯,后视镜的视角范围变小,形成了部分视线“盲区”。如果不注意观察其动态,就容易发生碰撞。综上,交叉路口是比较常见的事故多发地,多是由于视线盲区和路况不明导致。但是,交通部门对此类地点都设有摄像头和微波雷达等设备,但是这类设备都仅限于事故记录用途。
因此,仅仅依靠智能车辆来实现智能驾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充分利用道路已有设备,尽可能多的感知周围信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智能化感知,并通过网络将感知结果以地图形式传递给车辆,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车辆整体的智能化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检测精度,实现感知信息的充分共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面向路口的智能化本地动态地图实现系统及实现方。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569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