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52422.X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5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蔡光泽;杨培富;袁昌益;舒川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凉山州晟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梁鑫 |
地址: | 615013 四川省凉山***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甘子 采集 余甘子果实 种子萌发率 塑料袋 瘪粒 果壳 植物种子处理 发芽率 空气流通 通风干燥 种子采集 果肉 发霉 破壳 熟化 洗净 扎紧 扎口 装入 腐烂 氧气 播种 成熟 应用 保证 | ||
本发明属于植物种子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针对现有余甘子的种子采集方法瘪粒率较高,种子萌发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取完全成熟的余甘子果实,装入塑料袋中,袋子扎口但不扎紧,保证有空气流通;控制塑料袋内温度为25~30℃,湿度为70~80%,氧气浓度≥21%;b、静置2~3个月后,待余甘子果实发霉腐烂后,将表面的果肉洗净,留下果壳置于通风干燥处,果壳破壳后得到熟化的种子。本发明方法收集的种子饱满,几乎没有瘪粒,种子播种后发芽率高,能达到90%以上,比现有技术采集的种子萌发率提高了4~5倍;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余甘子种子的处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种子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属于大戟科、叶下珠属木本植物,又名橄榄、余甘树、油甘子、庵摩勒、滇橄榄、园酸角、油柑、望果、牛甘子、久如拉(藏语)、麻项邦(傣语)等名。
余甘子果实初食味酸涩,良久乃甘,故名“余甘子”。余甘子的果实味酸微涩,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缺乏症。余甘子果实营养丰富,含有Vc、Vpp等维生素和有机硒(Se)、镁(Mg)等矿物质,以及有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宁、多种氨基酸等。各成分中尤其是Vc含量极为丰富,是猕猴桃的4倍,苹果的49倍,柑橘的100倍,且在70℃温度下处于稳定状态,不易分解。果实中丰富的有机硒,具有很好的抗癌效果;高含量的镁,对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大量含有的余甘子酸,粘酸等有机酸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因此,余甘子具有非常大的药用价值。
现有余甘子的种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以及云南、凉山等地,余甘子的繁殖主要有嫁接和种子繁殖两种方式,但嫁接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且操作繁琐,成活率不高;种子繁殖一般是将余甘子果实采收后晾晒2~3天后,直接敲碎果实,收集种子。采用该方法收集的余甘子种子不饱满,瘪粒率较高,种子萌发率较低,仅能达到20%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余甘子的种子采集方法瘪粒率较高,种子萌发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完全成熟的余甘子果实,装入塑料袋中,袋子扎口但不扎紧,保证有空气流通;控制塑料袋内温度为25~30℃,湿度为70~80%,氧气浓度≥21%;
b、静置2~3个月后,待余甘子果实发霉腐烂后,将表面的果肉洗净,留下果壳置于通风干燥处,果壳破壳后得到熟化的种子。
其中,上述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中,步骤a所述完全成熟的余甘子果实是指颜色由深绿色转为浅绿色的果实。进一步的,完全成熟的余甘子果实是指每年11月中旬~12月上旬采摘的果实。
其中,上述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中,步骤a中装入塑料袋中的余甘子果实总体积≤塑料袋容积的2/3。
其中,上述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中,步骤b所述的通风干燥处的温度为20~30℃,湿度为20~30%。
其中,上述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中,步骤b所述的通风干燥处风速为2~3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余甘子种子的采集方法,通过将余甘子果实放入塑料袋中后熟处理,并且控制塑料袋中温度、水分和氧气浓度在适宜水平,有利于余甘子种子成熟。采用本发明方法收集的种子饱满,几乎没有瘪粒,种子播种后发芽率高,能达到90%以上,比现有技术采集的种子萌发率提高了4~5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凉山州晟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凉山州晟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524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颖羊茅种子中内生真菌的灭活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粱乌米种子丸粒化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