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废物全热裂解工艺及其固体废物全热裂解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52043.0 | 申请日: | 201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6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方亮;卢为明;刘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因康热处理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0 | 分类号: | C10B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0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废物 加热处理 加热机构 密闭腔 热裂解 间接式加热 热裂解装置 密闭腔室 输送机构 含氧量 室内 固体废物处理 热裂解反应 壳体 承载 体内 | ||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固体废物全热裂解工艺及其固体废物全热裂解装置。一种固体废物全热裂解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固体废物置于含氧量低于15%的密闭腔室内;对固体废物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的温度为300℃至2000℃之间,加热处理的时间为10分钟以上,加热处理的方式为间接式加热,从而使固体废物发生全热裂解反应。一种固体废物全热裂解装置,包括壳体、加热机构以及承载并输送固体废物的输送机构,所述壳体内具有密闭腔室,所述加热机构以及所述输送机构安装于密闭腔室内,所述密闭腔室中的含氧量低于15%,所述加热机构对所述固体废物进行间接式加热,以使所述固体废物在所述密闭腔室内进行全热裂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固体废物全热裂解工艺及其固体废物全热裂解装置。
背景技术
固体废物处理是对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稳定化处理的过程。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标准的提高,各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也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情况下,废物完全无害化处理也已成为环境保护环节中最复杂、且成本需求最高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当前最为紧迫的是缺乏比较科学、完善和适用的处理工艺及设备。
现有技术中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焚烧处理工艺,焚烧处理是当前固体废物处理最常规、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方法,焚烧工艺具有技术难度低、设备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的优点,因此也是当前采用最多的废物处理工艺。焚烧处理工艺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即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飞灰等多种有毒、污染的气体,且焚烧不完全的残渣仍然具有染污性,会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热解加焚烧工艺,热解加焚烧工艺是将固体废物首先在缺氧状态下加热物料,使固体废物进行低温热解,然后再送入焚烧炉进行燃烧的工艺。该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二恶英和飞灰的产生,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影响优于焚烧工艺。但热解加焚烧工艺需将处理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因此工艺更为复杂,设备制造及投入成本高,工艺操作及控制也存在难度,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常常出现与焚烧工艺相同的环境污染结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减量化、无害化的固体废物全热裂解工艺及其固体废物全热裂解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固体废物全热裂解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固体废物置于含氧量低于15%的密闭腔室内;
对固体废物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的温度为300℃至2000℃之间,加热处理的时间为10分钟以上,加热处理的方式为间接式加热,从而使固体废物发生全热裂解反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含氧量低于15%的密闭腔室是利用充入气体或固体废物热裂解产生的气体进行置换使密闭腔室内的含氧量低于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置换所用的气体为不可燃爆的安全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处理的温度为600℃至2000℃。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固体废物全热裂解装置,包括壳体、加热机构以及承载并输送固体废物的输送机构,所述壳体内具有密闭腔室,所述加热机构以及所述输送机构安装于密闭腔室内,所述密闭腔室中的含氧量低于15%,所述加热机构对所述固体废物进行间接式加热,以使所述固体废物在所述密闭腔室内进行全热裂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密闭腔室连通的安全充气孔,所述安全充气孔用以向所述密闭腔室内冲入不可燃爆的安全气体,以排出所述密闭腔室内的氧气,使得所述密闭腔室中的含氧量低于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机构具有多组,所述输送机构与多组所述加热机构之间间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因康热处理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因康热处理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520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