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双LLC谐振槽路的电磁功率元件集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43470.2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4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邓成;蒋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05 湖南省湘***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绕组 柔性带材 副边绕组 电磁功率 铜箔绕组 元件集成 绕制 绝缘层 依次排列 槽路 外围 电介质层 集成技术 相对设置 磁芯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双LLC谐振槽路的电磁功率元件集成装置,其中包括两个柔性带材集成绕组、一个副边绕组、两个E型磁芯;两个E型磁芯相对设置;第一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绕制在两个磁芯的中柱上;第一副边绕组绕制在第一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的外围;第二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绕制第一副边绕组的外围;两个柔性带材集成绕组均由里到外依次排列为绝缘层、铜箔绕组、电介质层、铜箔绕组;副边绕组由里到外依次排列为绝缘层和铜箔绕组。本发明从实际出发,发明一种采用柔性带材集成技术创制的三个集成绕组,将全部元件集成在一对E型磁芯中,有效的缩减了电磁功率元件的体积,提高电路的功率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面向双LLC谐振槽路的电磁功率元件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高频开关器件的产生,元器件向着高频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提高开关频率能够减小装置体积,提高设备的功率密度可行性,并且降低开关噪音。LLC谐振变换器由于能够使得频率进一步提高,提高设备功率密度,所以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该面向双LLC谐振槽路的电磁功率元件集成装置有以下优点:
1.高转化效率,在整个负载范围内实现原边器件零电压开通、副边器件零电流关断;
2.高功率密度、软开关和同步整流技术可大幅提高工作频率从而显著减小无源元件体积;
3.设计方便,工作频率变化范围较宽,有利于高频变压器设计;
4.噪音小,隔离变压器可有效阻断高共模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向双LLC谐振槽路的电磁功率元件集成装置,包括第一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第二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第一副边绕组、第一E型磁芯和第二E型磁芯;第一E型磁芯位于第二E型磁芯上方且与第二E型磁芯相对接触设置;第一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绕制在两个磁芯的中柱上;第一副边绕组绕制在第一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的外围;第二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绕制第一副边绕组的外围;所述的第一柔性带材绕组由里到外依次排列为第一绝缘层、第一铜箔绕组、第一电介质层、第二铜箔绕组;所述的第一副边绕组由里到外依次排列为第二绝缘层、第三铜箔绕组;所述的第二柔性带材集成绕组由里到外依次排列为第三绝缘层、第四铜箔绕组、第二电介质层、第五铜箔绕组。
所述的第一铜箔绕组输入端与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中点相连,其输出端悬空不接入电路;所述的第二铜箔绕组输入端悬空不接电路,其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的中点相连;所述的第三铜箔绕组输入端与第九开关管和第十一开关管的源极相连,其输出端与第十开关管和第十二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的第四铜箔绕组输入端与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的中点相连,其输出端悬空不接入电路;所述的第五铜箔绕组输入端悬空不接入电路,其输出端与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的中点相连。
所述的第一铜箔绕组、第一电介质层、第二铜箔绕组共同构成第一串联谐振电容,第四铜箔绕组、第二电介质层、第五铜箔绕组共同构成第二串联谐振电容;所述磁芯中柱开气隙形成的变压器激磁电感同时充当第一并联谐振电感和第二并联谐振电感;所述的第一柔性带材集成绕组与第一副边绕组之间的漏感形成第一串联谐振电感,第二柔性带材集成绕组与第一副边绕组之间的漏感形成第二串联谐振电感。
所述的第一柔性带材集成绕组形成集总参数模型为第一串联谐振电感、第一串联谐振电容、第一并联谐振电感;所述的第二柔性带材集成绕组形成集总参数模型为第二串联谐振电感、第二串联谐振电容、第二并联谐振电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一种面向双LLC谐振槽路的电磁功率元件集成装置,其采用柔性带材集成技术以提高功率密度为目标,提升集成单元在电力电子装置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434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