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路侧设备的快速路匝道车流汇入引导方法与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840849.8 | 申请日: | 2018-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64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昊;李昌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南京阿尔特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1/08 | 分类号: | G08G1/08;G08G1/127;G08G1/01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孟红梅 |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设备 快速路 匝道 车流 汇入 引导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路侧设备的快速路匝道车流汇入引导方法与系统,该方法通过路侧设备实时采集快速路主线车流的实时行驶速度与实时位置及匝道车流的实时行驶速度与实时位置并反馈给监控中心;当有车辆进入匝道合流触发点时,监控中心找出主线合流间隔并对匝道车辆能否成功汇入主线进行条件计算,若满足合流成功的条件则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匝道车辆汇入主线,并保持对车辆的监测直至驶离监测范围。本发明根据采集的实时数据,为匝道车辆汇入主线车流提供了足够的间隙,为驾驶员提供了汇入的具体时刻以及汇入时应达到的车速,从而快速且高效地实现了对匝道车辆汇入主线车流的引导;并且无需被采集车辆主动提供信息,提高了方法的可靠性与覆盖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交通安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快速路匝道车流汇入引导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与人们需求的发展,城市中汽车保有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而引发了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冲突现象,造成了快速路通行效率的日趋低下。在交通压力较大的早晚高峰,快速路合流区的拥堵现象尤其严重。合流区的拥堵不仅导致快速路主线交通流失效,而且会产生过饱和交通流,进一步影响地面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由此可见,对匝道合流区进行合适的控制以预防拥堵的发生或加快拥堵的消散速度是实现快速路乃至地面路网高效运行的关键
匝道控制是目前在治理快速路拥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动态控制方式,该方式通过调节从匝道进入快速路主线的车辆流率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拥堵问题。但受限于现有技术手段和硬件条件的限制,上述控制方式难以获得实际的交通状况。并且,砸到合流区发生拥堵问题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交通需求超过了通行能力,更受到匝道车流变道行为与主线车流运行状态间的不协调的影响,加深了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间的不匹配程度。因此,单纯地通过调节从匝道进入快速路合流区的交通总量和时空分布已不能适应实际情况中的交通需求。为此,有必要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对有合流需求的车辆进行细致的引导与控制,从而实现对交通流及状态的变化的响应。随着传感器技术的革新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通过建立信息交互网络来实现交通控制的技术日趋成熟,借助该种技术实现对匝道的微观而动态的控制已成为可能。
现有的一些针对快速路入口匝道的控制方法的核心普遍集中在确定匝道汇入率上,即控制单位时间内从匝道汇入主线的车辆数。当匝道车辆来到汇入口时,根据匝道信号灯的实时颜色判断停止还是继续前行:“红灯”意味着车辆必须停止并等候直到“绿灯“出现才能汇入主线。我国快速路系统很大一部分是以高架快速路的形式存在,若在这些快速路匝道口实施前述控制方法,会造成如下关键的问题:
1.车辆从匝道汇入主线前需停车,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匝道的通行能力,增加了车辆的油耗和排放。
2.车辆在匝道处停车起步时,可能会出现溜坡、换道等现象,造成前后车的碰擦,降低了匝道的行车安全性。
此外,现有还有一些研究借助车联网系统来实现控制,这种实现方式完全依赖于健全、完备的车联网系统的建立。考虑到车联网在当今尚未得到普及,这类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对实际问题的帮助仍旧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预防性强,高效可靠的,可提高快速路合流区行车安全与通行效率的一种基于路侧设备的快速路匝道车流汇入引导方法与系统。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路侧设备的快速路匝道车流汇入引导方法,该方法通过路侧设备实时采集快速路主线车流的实时行驶速度与实时位置及匝道车流的实时行驶速度与实时位置并反馈给监控中心;当有车辆进入匝道合流触发点时,监控中心对信息进行处理,找出主线合流间隔并对匝道车辆能否成功汇入主线进行条件计算,若满足合流成功的条件则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匝道车辆汇入主线;其中合流成功的条件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南京阿尔特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南大学;南京阿尔特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408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