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体外细胞三维微组织形成的笼结构微孔培养皿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835502.4 | 申请日: | 2018-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9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高兴华;李开艳;杨兴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M1/22 | 分类号: | C12M1/22;C12M1/2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体外 细胞 三维 组织 形成 结构 微孔 培养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体外细胞三维微组织形成的笼结构微孔培养皿及其制备方法,该笼结构微孔培养皿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第一个基本部分为底面修饰后的培养皿,第二个基本部分为修饰后的聚合物微孔阵列,第三个基本部分为细胞筛网,第四个基本部分为细胞培养基贮存池;该笼结构微孔培养皿可实现细胞接种、细胞长期培养、三维微组织形成、在线检测、多细胞三维共培养。本发明工艺简单,易于控制,成本较低。利用本发明笼结构微孔培养皿进行生物实验时,节省试剂,通量高,易于操作,进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效率高,质量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胞体外三维微组织形成模型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还涉及一种用于细胞体外三维微组织形成的培养皿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应用于生物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细胞体外培养模式可简单分为二维培养和三维培养,其中较为传统且容易实现的是细胞体外二维培养,如孔板、培养瓶、皿等,尽管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显著的价值,但该模式无法充分模拟具有复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因素的细胞微环境,也难以体现人体组织器官复杂的生理或病理环境,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而细胞的体外三维培养具有更多优势。目前,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方式通常使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或者天然生物提取物作为细胞支架材料,为细胞提供三维生长环境,或者利用悬滴法依靠细胞本身性质,特别是肿瘤细胞自身成团的特性,在体外培养细胞三维微团或微组织。然而,这些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模型,前者需要构建细胞支架,工艺繁琐,可适用的生物材料有限,且价格昂贵;后者悬滴法产生的细胞微组织不易操控,很难适用于更多复杂生物学研究的要求,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细胞体外三维微组织形成的简易模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微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软刻蚀技术的快速推进,微孔板乃至具有特殊结构的微孔阵列开始出现,并因其细胞、试剂用量少,通量高,易操作等优势而被用于细胞培养的多个领域,或可成为解决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新型技术手段,如何将微加工技术与细胞体外三维微组织培养结合,采用何种形式和结构的专用的简易装置,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体外细胞三维微组织形成的笼结构微孔培养皿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笼结构微孔培养皿能应用于细胞体外三维微组织形成,本发明笼结构微孔培养皿可实现细胞接种、细胞长期培养、三维微组织形成、在线检测、多细胞三维共培养。本发明工艺简单,易于控制,成本较低。利用本发明笼结构微孔培养皿进行生物实验时,节省试剂,通量高,易于操作,进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效率高,质量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体外细胞三维微组织形成的笼结构微孔培养皿,所述笼结构微孔培养皿由四个基本部分拼接组装组成:
第一个基本部分为底面修饰后的培养皿,即在培养皿底部结合生物相容性材料薄膜层,形成培养皿容器内层;
第二个基本部分为修饰后的聚合物微孔阵列组件,采用具有镂空微孔阵列结构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薄膜,使聚合物微孔阵列组件具有阵列式分布的细胞生长微孔槽,聚合物微孔阵列组件外缘尺寸小于培养皿容器内腔尺寸,能将聚合物微孔阵列组件设置于培养皿容器内的底部;
第三个基本部分为细胞筛网,设置于聚合物微孔阵列组件上方,细胞筛网对聚合物微孔阵列组件的具有阵列式分布的细胞生长微孔槽形成结网式覆盖结构,细胞筛网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网形的网片组件,网孔大小能满足原始待培养的细胞通过并进入聚合物微孔阵列组件的具有阵列式分布的细胞生长微孔槽内,并且使在培养皿容器内设置的聚合物微孔阵列组件的细胞生长微孔槽内经过培养后的长大的细胞组织或细胞微团无法通过穿越细胞筛网进行迁移;
第四个基本部分为细胞培养基贮存池,具有围堰式环形结构,作为培养皿上缘的延伸增高组件,细胞培养基贮存池与培养皿上缘连接,使培养皿容器内腔深度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55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