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α-突触核蛋白积聚的检测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35072.6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1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徐艳;陈玮嘉;张兆坤;王萍;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蛋白 突触 检测探针 积聚 单克隆抗体 催化活性 靶向 制备 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磁性四氧化三铁 羟基琥珀酰亚胺 合成 二氧化硅外壳 表面氨基化 碳化二亚胺 物理稳定性 正硅酸乙酯 二甲基氨 纳米颗粒 帕金森病 探针结合 原料生物 偶联剂 丙基 改性 乙基 成像 延缓 应用 细胞 治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α‑突触核蛋白积聚的检测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以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3O4 NPs)为载体,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和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ES)对Fe3O4 NPs表面氨基化改性;进一步地,以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为偶联剂,连接α‑突触核蛋白单克隆抗体。利用Fe3O4 NPs自身催化活性,以Fe3O4 NPs为载体,包附二氧化硅外壳,进而连接α‑突触核蛋白单克隆抗体,合成一种靶向帕金森病,并且可定点清除细胞内ROS,延缓α‑突触核蛋白进一步积聚的检测探针。探针结合靶向、成像及治疗为一体,合成方法简单,所用原料生物安全性高,催化活性较佳、物理稳定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α-突触核蛋白积聚的检测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帕金森病患者中脑部“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伴随神经元胞浆中大量lewy小体生成。研究表明α-突触核蛋白的积聚与lewy小体形成息息相关。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140个氨基酸,含量丰富、缺少半胱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脑蛋白。其存在于神经细胞末端,主要负责通过脂质结合进行神经元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在一定条件下,α-突触核蛋白单体间结合形成具有β-折叠的原纤维,进一步积聚形成不可溶的Lewy小体,损害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
研究表明alpha-突触核蛋白的积聚与细胞内ROS水平相关。在MPTP建立的帕金森动物模型中,细胞内ROS水平升高,诱导α-突触核蛋白在细胞内积聚,形成原纤维、纤维,进一步折叠形成积聚体;同时原纤维进一步诱导ROS生成,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因此,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可有效缓解α-突触核蛋白的积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神经元细胞的损伤,达到减轻帕金森病的效果。
目前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涉及免疫法(中国发明专利:一种丝氨酸129位磷酸化alpha-突触核蛋白聚集体的ELISA检测方法,公开号:CN20160913085.1;一种检测血红蛋白结合磷酸化alpha-突触核蛋白的方法,公开号:CN201410477919.X; 一种检测血红蛋白结合alpha-突触核蛋白的方法,公开号:CN201410477971.5)。虽然许多研究表明这些检测方法的优良性,但是目前仍缺乏一种方法在有效检测的基础上,可减缓alpha-突触核蛋白的进一步聚集。
磁性纳米颗粒的模拟酶活性得到日益重视,磁性纳米颗粒具有内在的类似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以有效氧化一系列有机底物。然而目前针对磁性纳米颗粒,更多的被用于分离蛋白、DNA及细胞;药物和基因载体;组织工程;磁共振成像;检测及癌症治疗。而利用其模拟酶活性,开发一种集检测及缓解帕金森的探针,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α-突触核蛋白积聚的检测探针的制备方法,提出在以α-突触核蛋白单克隆抗体为靶向,结合磁性纳米颗粒为载体。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方法制备的α-突触核蛋白积聚的检测探针产品。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产品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50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