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管廊群管非开挖定向穿越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34904.2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46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辉;王博文;李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3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齐晨涵;姜学德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管廊群管非 开挖 定向 穿越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管廊群管非开挖定向穿越的施工方法,包括更改管廊出舱口处群管穿墙套管的布置及间距,以配合拖拉管多次钻进回拖的施工工艺要求;制备泥浆,采用非开挖定向钻造斜段无覆土施工方法,并按设计曲线轨迹钻导向孔;多级回扩,使孔径满足设计要求;回拖群管并敷设,先使回拖的群管穿入组合式防水套管,再一次浇筑出舱口混凝土;拖拉管孔压浆处理。采用此发明,可以有效解决管线多、拖拉量大、管线缠绕、穿墙群管处漏水、道路沉降及开裂等问题,并且有效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布线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地下管廊群管非开挖定向穿越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主干道两侧布置了地下综合管廊,廊体内容纳电力、通讯、燃气、给水等管线,而两侧的管线要与管线出舱口墙壁的预埋套管进行连接,并通过非开挖定向穿越技术使拖拉管线穿过主干道,达到道路两侧廊体内部管线连通的目的。管线最终连接如图1~图4所示。图1为地下综合管廊群管布置结构示意图。
由于电力和电信设计为6×3的管群,电力管群为外径200mm的PE管,通讯管群为外径110mm的PE管,穿墙PE管净距仅为100mm,若按设计要求6×3的管群一次拖拉过来,道路下将形成直径超过2m的泥浆空腔,泥浆空腔顶部距离现状道路面仅为2m,将会造成路面塌陷、开裂;同时会使单管之间紧贴,且会使管群发生缠绕现象,极易出现管群串孔,导致泥浆流失,地面沉降。
电力、电信管是按6×3的形式进行的排布,由于PE管材质较硬,拖拉出土时,在管廊出舱口墙身处不容易把单管分离一定距离,较难排列成型而穿入防水套管中。
在出舱口拖回的管线需要穿过墙上的套管,原设计采用PE套管满足不了此处的防水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解决管线多、拖拉量大、管线缠绕、穿墙群管处漏水、道路沉降及开裂等问题,并且有效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的地下管廊群管非开挖定向穿越的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地下管廊群管非开挖定向穿越的施工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群管分组:将原电力、通讯群管分解成若干个由9~12根单管组成阵列的群管组,并对需要穿越的管群组的净距、回拉出土点至管廊侧墙最小距离、牵引力和泥浆配比参数进行设计;确保管群不串孔、道路不发生沉降及开裂,使管线回拖出土能够按设计意图进行分隔及排布。
S2定向钻孔:先按设计轨迹曲线要求钻第一个导向孔,在该轨迹曲线上设置数据监控点;为保证定向钻进进入土体部分为直线段,工作坑在廊体外侧,造斜段出工作坑到进入土体这部分需裸露在外,并按设计造斜段曲线进行钻杆组装,且保证入土点至出土点为直线段。
S3预扩孔:采用多级回扩工艺对定向钻孔进行扩孔;
S4群管敷设:回拖第一个群管组,并在地下综合管廊处设置与群管阵列方式相同的组合防水套管,使群管组单根管道依次穿过组合防水套管的单个套管内,对组合式防水套管进行固定即可完成群管的敷设;
S5拖拉管孔压浆:在管群两端头埋设压浆管,并用水泥砂浆封堵,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再进行压浆,完成第一组群管的施工;压浆采用分层压浆,分层压浆就是端头的上部设置一根压浆管、中部设置二道、下部设置一道压浆管,先压下部,再中部,最后顶部。因为是孔道内有管群,如果不分层孔道内水泥浆液难以填充实。
S6重复步骤S2-S5依次完成剩余群管组的施工。
进一步地,所述群管组之间的净距离为500~800mm;牵引力Fmax=(F 摩+F自),F摩为管道在洞内自重产生的摩擦阻力管道在洞中的粘滞综合摩擦阻力,F自管道在洞内自重产生的摩擦阻力;回拉出土点至管廊侧墙最小距离为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49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