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粉料的回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834647.2 | 申请日: | 2018-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88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钊;徐懋;郑浩;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C22B7/00;C22B26/12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赵瑜;金凯 |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废旧锂离子电池 正极粉料 镍钴锰 回收 铁铝 双氧水处理 锂离子电池 打浆 混合试剂 混合萃取 溶液浓缩 稀酸洗涤 反萃取 无机酸 锂元素 浓酸 去除 萃取 回收率 | ||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粉料的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粉料依次进行打浆、无机酸和双氧水处理、铁铝矾法去除铁铝杂质、P204和P507混合萃取、溶液浓缩、稀酸洗涤、浓酸反萃取,得到镍钴锰纯溶液,实现镍钴锰元素的回收。本发明通过使用P204和P507的混合试剂实现了镍钴锰元素的全萃取,同时较好的实现了镍和锂的分离,提高了锂元素的回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粉料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应用广泛,产量和消费量逐年攀升,报废量的不断增加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造成严重污染。锂离子电池正极粉料中含钴、镍、锰等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具有累积效应,通过生物链最终会危害人类自身,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钴、锰、铜等一次资源如能得到再次利用,将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目前电池正极粉料处理工艺可以分为三类:干法回收技术、湿法回收技术和生物回收技术。其中生物回收技术尚不成熟,而干法回收技术能耗大,对设备要求较高;湿法回收技术是目前中国主要的处理方法,在含镍、钴、锰的电池正极粉料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萃取的方法将镍、钴、锰分离。但是如果能够将镍钴锰同时萃取,则可大大提高电池材料中金属的回收效率,并使得回收得到的电池材料直接再生。其中专利CN201611136854中介绍了一种用P507实现镍钴锰全萃取的方法,但是用P507进行镍钴锰全萃取时难以实现Ni和Li的分离,造成Li元素回收率低下。锂资源日益稀缺,锂盐价格快速增长的今天,实现镍锂分离,提高Li元素的回收率也是锂离子电池粉料回收中的重要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实现锂离子电池正极粉料中镍钴锰全萃取,提高Li回收率的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粉料的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粉料加入水中进行打浆处理,得打浆液;
(2)加入无机酸和双氧水,搅拌反应后对反应物进行过滤以去除不溶物,得酸浸液A;
(3)调节酸浸液A的pH值至2~3,加入计量的Fe粉,去除Cu杂质;再使用铁铝矾法去除溶液中的铁铝杂质,过滤得到滤液B;
(4)将滤液B使用P204和P507混合有机试剂进行萃取,将其中的Ni、Co、Mn萃取进入有机试剂中,得到溶液C和有机相D;
(5)将溶液C进行浓缩,得到Li离子溶液,实现Li元素的回收;
(6)将步骤(4)中得到的有机相D采用稀酸进行洗涤,得到镍钴锰锂混合溶液和有机相E,镍钴锰锂混合溶液返回步骤(4)与滤液B混合;
(7)将有机相E采用酸液进行反萃,得到镍钴锰纯溶液,实现镍钴锰元素的回收。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电池正极粉料为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镍锰酸锂、锰酸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打浆液的固液质量比为1:4~1:10。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无机酸为盐酸或者硫酸,无机酸摩尔量占打浆液体积的1.5~5mol/L;所述双氧水的加入体积占正极粉料质量的1~5mL/g。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搅拌反应的温度为60~95℃、时间为0.5~3小时。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的P204与P507的体积比例为5:95~50: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46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