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合光生物反应器与SNAD工艺自曝气处理污泥消化液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30557.6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5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靳文尧;徐晓晨;杨凤林;陈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川博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盖小静 |
地址: | 1166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生物反应器 出水 沉淀池 反应器 蠕动泵 污泥消化液 曝气处理 脱氮除磷 溶解氧 氨氮 进水 光合作用 厌氧氨氧化 氨氮去除 高效脱氮 光合反应 循环回流 反硝化 亚硝化 除磷 曝气 去除 水桶 脱氮 外排 污水 携带 申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合光生物反应器与SNAD工艺自曝气处理污泥消化液的方法,步骤如下:(1)进水桶中的污水通过蠕动泵进入至光生物反应器内发生光合反应脱氮除磷后,出水进入第一沉淀池;(2)第一沉淀池内的出水通过蠕动泵进入至SNAD反应器内,通过提供溶解氧同时发生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及反硝化反应,出水进入第二沉淀池;(3)第二沉淀池的出水中一部分直接外排,另一部分通过蠕动泵循环回流至光生物反应器中。本申请利用光生物反应器光合作用脱氮除磷,降低进水氨氮浓度的同时出水携带一定量的溶解氧提供至SNAD反应器,对进水进行脱氮,光生物反应器氨氮去除率30‑40%,为SNAD反应器去除剩余的氨氮创造了适宜条件,实现了自曝气高效脱氮除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结合藻类光生物反应器与SNAD(Simultaneously Nitritation Anammox and Denitrification)联合工艺技术,针对污泥消化液进行除氮脱磷。
背景技术
污泥消化液是一种典型的高氨氮废水,主要指在污泥厌氧处理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以消化污泥脱水液为主,还包括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和污泥消化池上清液。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是污泥消化液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有显著影响。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中的有机氮经氨化作用转化成氨氮释放到水相中,使得污泥消化液的氨氮浓度高达500~1300mg/L,磷酸盐浓度也可达200mg/L。污泥消化液与污水处理厂进水相对应,称为支流输入。虽然其水量仅占整个污水处理厂2%左右,但是其产生的氨氮负荷可占污水处理厂氨氮总负荷的15~25%,磷酸盐的负荷可占总负荷的20~80%。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重视污泥消化液中氨氮和磷酸盐负荷的影响。目前针对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研究中,对厌氧消化的最终产物如生物固体、排放液体的处理和处置的重视程度不够。污泥消化液由于氨氮浓度高、底物抑制、进水碱度不足、反硝化碳源缺乏等特点,是生物脱氮处理领域的难点。
随着生物脱氮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不断发展与突破,新型脱氮工艺如:SHARON-ANAMMOX、CANON、OLAND、DEAMOX等以“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为主,具有占地小、能耗低、产泥量少等优势,可极大提高废水脱氮负荷与效率,降低废水处理成本,但是,机械曝气在反应器中的花费成本过高,此外,以上工艺仅仅对氨氮有着高效的去除率,对污泥消化液中磷去除效率低。因此,如何有效地经济地同时去除污水中氨氮与磷酸盐,成为此新型脱氮除磷工艺的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合光生物反应器与SNAD工艺自曝气处理污泥消化液的方法,利用光生物反应器光合作用脱氮除磷,降低进水氨氮浓度的同时出水携带一定量的溶解氧提供至SNAD反应器,对进水进行脱氮,光生物反应器氨氮去除率30-40%,为SNAD反应器去除剩余的氨氮创造了适宜条件,实现了自曝气高效脱氮除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结合光生物反应器与SNAD工艺自曝气处理污泥消化液的方法,步骤如下:
(1)进水桶中的污水通过蠕动泵进入至光生物反应器内发生光合反应脱氮除磷后,出水进入第一沉淀池;
(2)第一沉淀池内的出水通过蠕动泵进入至SNAD反应器内,通过提供溶解氧同时发生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及反硝化反应,出水进入第二沉淀池;
(3)第二沉淀池的出水中一部分直接外排,另一部分通过蠕动泵循环回流至光生物反应器中。
进一步的,光生物反应器外周围安放LED灯,提供光源。
进一步的,光生物反应器内部控制pH为7-8,温度为22-30℃;SNAD反应器的部分出水作为光生物反应器的进水,为光生物反应器中的藻类提供氮磷,进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流至SNAD反应器并提供溶解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川博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海川博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05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