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防渗膜插拔接头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30501.0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6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池;梁艳文;潘意宽;张中亮;刘天懋;吴海波;李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远方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0 | 分类号: | E02D31/00;E02D3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 3125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043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渗膜 注浆腔 接头本体 衔接段 注浆槽 开口 导通 施工 安装段 插拔件 渗透膜 限位段 插拔 适配 地下 防渗处理 活动插设 侧端 卡设 伸入 延伸 污染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防渗膜插拔接头及其施工方法,其中,包括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注浆槽单元,每个所述注浆槽单元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注浆腔室以及第二注浆腔室,所述接头本体的侧端设有开口并与所述第一注浆腔室导通,所述注浆槽单元内设有插拔件,所述插拔件包括衔接段、适配安装段以及限位段,衔接段由开口延伸出接头本体,适配安装段活动插设于开口的侧部,限位段卡设于第一注浆腔室与第二注浆腔室的导通处,进而,通过开口伸入防渗膜或渗透膜,通过衔接段连接防渗膜或渗透膜。本发明解决了如何将防渗膜应用到地下防渗处理施工上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减少施工所可能造成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地下防渗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下防渗膜插拔接头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防渗处理主要用于隔断地下水的联系,其主要做法是,将地下水污染源封闭在一个区域,进而防止污染源扩散,避免继续污染洁净的地下水。
目前,在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现有普遍采用混凝土浇筑防渗墙的施工方法。然而,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裂缝,其可靠性差;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二次污染,不利于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种地下防渗膜插拔接头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如何将防渗膜应用到地下防渗处理施工上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减少施工所可能造成的污染。
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首先提供一种地下防渗膜插拔接头,包括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注浆槽单元,每个所述注浆槽单元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注浆腔室以及第二注浆腔室,所述接头本体的侧端设有开口并与所述第一注浆腔室导通,所述注浆槽单元内设有插拔件,所述插拔件包括衔接段、适配安装段以及限位段,所述衔接段由所述开口延伸出所述接头本体,所述适配安装段活动插设于所述开口的侧部,所述限位段卡设于所述第一注浆腔室与所述第二注浆腔室的导通处,进而,通过所述开口伸入防渗膜或渗透膜,通过所述衔接段连接所述防渗膜或所述渗透膜。
优选地,所述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向所述第一注浆腔室内部延伸的插槽,所述适配安装段包括分设于所述插拔件两侧的安装臂,所述安装臂活动插设于所述插槽内,所述防渗膜或所述渗透膜夹设于所述插槽的外壁与所述衔接段之间。
优选地,所述适配安装段与所述限位段之间通过延长段相互连接,所述延长段与所述第一注浆腔室的内壁之间设有遇水膨胀体,通过所述遇水膨胀体顶压所述延长段的侧面进而限制所述插拔件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宽度方向上产生晃动或位移。
优选地,所述遇水膨胀体为遇水逐步膨胀的圆形或矩形橡胶棒。
优选地,所述安装臂呈直线状或三角形状,所述插槽的延伸壁的形状与所述安装臂的形状适配,所述适配安装段以及所述限位段的厚度大于所述衔接段以及所述延长段。
优选地,所述接头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所述注浆槽单元以及所述插拔件,进而所述接头本体的两侧端分别具有两个所述开口,每个注浆槽单元的所述第二注浆腔室内设有预埋注浆管。
为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地下防渗膜插拔连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多个上述的地下防渗膜插拔接头;
将所述插拔件由所述接头本体的横截断面插拔安装于所述注浆槽单元内;
将防渗膜或渗透膜从单个所述接头本体侧端的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注浆槽单元内;
将所述防渗膜或所述渗透膜连接于所述衔接段;
对所述注浆槽单元内注浆,通过所述注浆所造成的外力顶压夹持所述插拔件的侧部进而限制所述插拔件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宽度方向上产生晃动或位移,直至将所述注浆槽单元注满,并待注浆凝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远方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远方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05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