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水印的标注方法及检验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29962.6 | 申请日: | 201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4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郝闻众;庞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亚信网络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00 | 分类号: | G06T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610213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水印 标注 方法 检验 装置 | ||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一种数字水印的标注方法及检验方法和装置,涉及信息隐藏技术领域,能够通过对结构化数据采用双重校验码的标注方式,从而保证结构化数据可用的同时降低检验的复杂度。该方法包括:确定待交付数据的标注列;根据用户ID以及标注列的原始数值生成ID校验码;其中用户ID为数据需求方的ID;将ID校验码附加在标注列的原始数值的小数末尾,生成中间数值;根据中间数值计算生成单元校验码;将单元校验码附加在中间数值的小数末尾,生成标注列的更新数值;将标注列的更新数值替换标注列的原始数值,生成最终交付数据。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信息隐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字水印的标注方法及检验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信息隐藏技术(Information Hiding),也就是信息隐藏,将在未来网络中保护信息不受破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信息隐藏是把机密信息隐藏在大量信息中不让对手发觉的一种方法。信息隐藏的方法主要有隐写术、数字水印技术、可视密码、潜信道、隐匿协议等。
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技术是将一些标识信息(即数字水印)直接嵌入数字载体当中(包括多媒体、文档、软件等)或是间接表示(修改特定区域的结构),且不影响原载体的使用价值,也不容易被探知和再次修改,但可以被生产方识别和辨认。通过这些隐藏在载体中的信息,可以达到确认内容创建者、购买者、传送隐秘信息或者判断载体是否被篡改等目的。数字水印是保护信息安全、实现防伪溯源、版权保护的有效办法,是信息隐藏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和研究方向。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数据的共享和流通需求越来越旺盛,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需求也随之更加突出。对于非结构化数据,数字水印提供了较好的保护措施,所以业界也在考虑是否能够将数字水印的安全保护能力延展到结构化数据,并且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尝试。非结构化数据通常具有比较充足的冗余信息,通过对特定的冗余信息添加标注,比较方便进行数字水印的嵌入,并且嵌入的数字水印在数据中也很容易隐藏,数据使用者(数据需求方)很难发现。结构化数据不同于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的特点是精度要求高、数据格式要求高、冗余空间小,在添加标注信息生成数字水印时,必须保证数据的可用性。
业界针对结构化数据的特点已经提出了一些基于数值型字段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分布式数字水印标注的方法。分布式数字水印标注的方法在保证结构化数据可用性的前提下,加强了数字水印的隐蔽性(不可见性)和鲁棒性,但是检测方法比较复杂,需要获得一定数量的待检测数据,才能保证数字水印的完整恢复或可辨识部分恢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字水印的标注方法及检验方法和装置,能够通过对结构化数据采用双重校验码的标注方式,从而保证结构化数据可用的同时降低检验的复杂度。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字水印的标注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待交付数据的标注列;根据用户ID以及标注列的原始数值生成ID校验码;其中用户ID为数据需求方的ID;将ID校验码附加在标注列的原始数值的小数末尾,生成中间数值;根据中间数值计算生成单元校验码;将单元校验码附加在中间数值的小数末尾,生成标注列的更新数值;将标注列的更新数值替换标注列的原始数值,生成最终交付数据。
在上述的数字水印的标注方法中,首先确定待交付数据的标注列;根据用户ID以及标注列的原始数值生成ID校验码;其中用户ID为数据需求方的ID;将ID校验码附加在标注列的原始数值的小数末尾,生成中间数值;然后根据中间数值计算生成单元校验码;将单元校验码附加在中间数值的小数末尾,生成标注列的更新数值;将标注列的更新数值替换标注列的原始数值,最后生成最终交付数据。该方法能够通过对结构化数据采用双重校验码的标注方式,保证检验准确率的同时降低检验的复杂度。
可选的,确定待交付数据的标注列,之前还包括:获取用户数据;其中用户数据为数据需求方的需求数据;根据用户数据生成待交付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亚信网络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亚信网络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299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