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底泥原位处理构建生态护岸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829419.6 | 申请日: | 2018-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1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窦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沐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2B3/06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成艳 |
| 地址: | 400026 重庆市江***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原位 处理 构建 生态 护岸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态护岸的建造技术领域,公开了采用底泥原位处理构建生态护岸的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A、护岸平整;B、铺设固定带;C、固定带多次填泥,填泥时采挖河底淤泥进行填充;D、泥层封顶;E、草种种植。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河道与外部环境的水气能量循环,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护岸的建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底泥原位处理构建生态护岸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护岸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目前大部分地方河流整治过程中,因防洪的目的,多数采取石砌硬质岸堤,尽管石砌硬质岸堤起到了防洪作用,但是,它以牺牲生态系统功能为代价,隔断了河流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阻滞了水气循环,使河流变成孤立的水港,河流的自净功能差,河水易被污染和腐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采用底泥原位处理构建生态护岸的方法,以实现河道与外部环境的水气能量循环,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采用底泥原位处理构建生态护岸的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A、护岸平整;B、铺设固定带;C、固定带多次填泥,填泥时采挖河底淤泥进行填充;D、泥层封顶;E、草种种植。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采用河底的淤泥进行护岸建设,既对河底的淤泥进行了处理,清理了河道,又能够使淤泥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铺设的固定带用以对填充的淤泥进行固定,保证淤泥能够自然成型而不松散,强化护岸结构。对泥层封顶,能够保证泥层的稳定,防止泥层垮塌,加强护岸结构的稳定性。本发明采用了河底堆积的淤泥进行生态护岸建设,既保证了护岸结构的稳定,又对河道进行了清理,且采用淤泥作为护岸底层,并通过在泥层表面种植防护草,利用植物对淤泥中的富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不仅达到了对淤泥的无害化资源利用,而且避免了护岸建造所需占用的土壤资源,节约了泥土的运输成本,形成了结构美观稳定,生态效果突出的生态护岸。淤泥层能够利于护岸向河流中排水,河流中的水气能够被淤泥层吸收利用,水气通过淤泥层循环,从而达到水气能量循环的目的,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在步骤A中,整理护岸时,开挖引水道,引水道以延伸至河中为宜,收集挖出的土壤和碎石。引水道用以将护岸上的积水快速排入河流中,从而防止护岸积水,或受到水流的冲击,进而发生垮塌,增强护岸的防洪效果。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在步骤B中,使用的固定带包括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铺设时,在土工格栅上固定多条插管,插管一一插入引水道内,在土工格栅上铺设隔离网,并将土工格室、隔离网和土工格栅固定在一起。插管插入引水道内,以保证护岸的排水效果,防止护岸将泥层冲垮,同时插管能够将土工格室内填充的淤泥中的水快速排入河道内,加速淤泥变干的效率,以保证填泥工作的高效完成。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在步骤C中,填泥时,分多次填充,每次填充淤泥后,待淤泥沥干至淋水而淤泥未发生流动的情况下,再填充下一层淤泥,而后将泥层压实。采用多次填充泥层的方式进行泥层建设,能够保证各层泥层得以充分有效排水,进而保证泥层结构的稳定,防止水分在泥层中长时间滞留而难以排走,并由此造成泥层不稳定易垮塌的情况。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填泥时,采用喷射的方式将淤泥均匀喷洒至土工格室内。采用压力喷射的方式填土,一方面能够加快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喷射时的压力使淤泥受到挤压而均匀分散,避免淤泥凝聚成团的情况,以保证护岸结构的均匀稳定,利于植物的种植生长,并达到加固护岸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沐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沐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294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