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渗透结晶型自修复混凝土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19124.0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1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吕宏鑫;李静;陈连佳;甘振先;陈万昕;李小雨;冯伟浩;高嘉欣;戚桠童;韦欣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0/10;C04B22/08;C04B111/27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黄海波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修复 混凝土结构 渗透结晶型 混凝土构件 硅酸钠 修复剂 混凝土 渗透结晶材料 防水抗渗性 微胶囊结构 均匀设置 力学性能 制作 损伤 | ||
1.一种渗透结晶型自修复混凝土结构,包括混凝土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构件(1)内均匀设置有渗透结晶材料颗粒(2)及硅酸钠修复剂颗粒(3),所述的硅酸钠修复剂颗粒(3)呈微胶囊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透结晶型自修复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酸钠修复剂颗粒(3)的囊芯材料为无水硅酸钠(4),囊壁材料为乙基纤维素(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透结晶型自修复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结晶材料颗粒(2)为活性硅渗透结晶母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透结晶型自修复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酸钠修复剂颗粒(3)为直径为5~6mm的片状颗粒。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自修复混凝土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步骤1:制作硅酸钠修复剂颗粒(3);
步骤2: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确定渗透结晶材料颗粒(2)和硅酸钠修复剂颗粒(3)掺量,其中,所述渗透结晶材料颗粒(2)取代水泥比重为1.85%~2.15%,所述硅酸钠修复剂颗粒(3)掺量与水泥体积比为4.0%~4.5%;
步骤3:浇筑混凝土构件上的混凝土,并养护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具体包括:
步骤11:在容器中倒入乙醇,再将乙基纤维素(5)倒入容器,混合搅拌均匀,使乙基纤维素(5)溶解;
步骤12:再将无水硅酸钠(4)倒入容器,搅拌使混合均匀;
步骤13:加热容器,加速乙醇挥发,以得到固体物质;
步骤14:将固体物质破碎成直径为5~6mm的片状颗粒,即为实际使用的硅酸钠修复剂颗粒(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当所述混凝土构件(1)的强度等级为C40、其坍落度为160~200mm时,水泥用量为228~243份、细骨料用量为700~750份、粗骨料用量为1060~1100份、水用量为156~160份、粉煤灰用量为111~114份、减水剂用量40~43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粉煤灰为符合国际GB/ T1506 —2005 标准的Ⅱ级电厂粉煤灰;所述粗骨料 5~16mm连续级配的石灰石碎石;所述细骨料为天然河砂和Ⅱ区中砂;所述减水剂减水率为30%且固含量为40%的聚羧酸减水剂。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结晶材料颗粒(2)的密度为2000~2100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硅酸钠修复剂复合颗粒(3)以骨料的形式均匀掺入混凝土中,所述的渗透结晶材料颗粒(2)与水泥一起掺入混凝土中,所述混凝土构件(1)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免振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1912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质核电牺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地热开采高导热固井水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