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晶硅还原炉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817554.9 | 申请日: | 2018-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0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 发明(设计)人: | 侯彦青;方文宝;余创;王春龙;杜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3/035 | 分类号: | C01B33/03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底盘 硅棒 炉壁 多晶硅还原炉 冷却水出口 冷却水入口 感应线圈 还原炉 炉体 交流电 冷却水通道 感应电流 双层结构 温度梯度 多晶硅 中空的 钟罩式 电极 石墨 夹层 单台 减小 卡槽 腔室 沉积 加热 生产成本 | ||
1.一种多晶硅还原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底盘(2)、电极(9)、石墨卡槽(11)、硅棒(12)、感应线圈(10),炉体(1)与底盘(2)固定连接构成一个中空的钟罩式腔室;炉壁和底盘(2)为双层结构,底盘(2)和炉壁的夹层之间均设有冷却水通道(3),炉壁的底部对应设有冷却水入口(14),顶部有冷却水出口(15),底盘(2)的一侧设有冷却水入口(14)另一侧设有冷却水出口(15);炉体(1)内部设有多对硅棒(12),每对硅棒(12)分别连接起来形成“U”型,多对硅棒(12)对应的电极(9)之间相互串联后与电源(8)的正负极连接,构成一个循环;底盘(2)上设有多个石墨卡槽(11),石墨卡槽(11)用于固定硅棒(12),电极(9)的一端在石墨卡槽(11)内与硅棒(12)连接,另一端伸出底盘(2);底盘(2)上设有一个以上的进气口(5)和一个以上的出气口(6);感应线圈(10)与交流电源(7)相连;且每根硅棒(12)外面都对应设有一个感应线圈(10),感应线圈(10)的内径大于硅棒的最大生长尺寸(13);感应线圈(10)为中空结构,中间可以通冷却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晶硅还原炉,其特征在于:炉体(1)上设有多个观察窗(4),感应线圈(10)的材料采用铜管。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多晶硅还原炉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棒(12)通过电源(8)预热以提高其导电性,然后继续供电使硅棒(12)表面保持在1323K-1423K,将高纯的三氯氢硅与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进气口(5)通入炉体,气体在高温硅棒表面反应沉积得到多晶硅,反应产生的尾气通过出气口(6)排出;
(2)反应过程中,接通炉体(1)和底盘(2)的冷却水通道(3),使炉体(1)温度保持在100~150℃,底盘(2)温度保持在150~200℃;当硅棒(12)电击穿后,继续通电源(8),同时令感应线圈(10)通电;在感应加热中,感应线圈(10)通过产生的震荡磁场引起的感应电流来加热硅棒;通过向感应线圈(10)供应冷却水控制感应线圈的温度,使温度保持在150~2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感应线圈(10)的直径为140mm~200mm,厚度为1.2~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1755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高金属硅加工效率的实现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质量多晶硅料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