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云端人脸识别与定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810248.2 | 申请日: | 2018-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7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锋;周正;王召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Q50/26;G06T17/10 |
| 代理公司: | 青岛汇智海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35 | 代理人: | 王丹丹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建筑 信息 模型 云端 识别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云端人脸识别与定位方法,包括:云端BIM信息库构建;人脸特征信息提取与云端存储;云端人脸识别实施;终端功能子系统接入云端系统。本发明由云端多源信息数据库、云端计算单元、云端管理平台、外部摄像装置等共同协调完成,可有效解决现有人脸识别技术速度不快、信息集成度不高、应用范围小、资源浪费严重、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能够广泛应用于城乡建筑逻辑门禁、智能考勤、摄像定位、人员搜索管理、刷脸支付、120救护等方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图像处理、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云端人脸识别与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互联网时代,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模型,包括建筑的几何、物理、性能、过程等信息。目前,与BIM融合的技术不断涌现,如BIM+VR、BIM+GIS、BIM+3D打印等。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特征提取与信息应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商场、办公楼、火车站等场所广泛应用,但是主要基础痛点在于“各元信息孤立封闭,识别模式传统单一”,即没有突破传统的理念束缚,只是在生物识别技术范畴内进行人脸特征信息的单一应用,如人脸识别解锁,人脸识别门禁、人脸识别考勤等,各系统独立性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信息、多技术、多领域的技术集成融合。
人与建筑是城市的两大核心要素,两者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系统之中,空间上人群的流动以及时间维度的变化,使人与建筑在城市(乡)域中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网络,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基于建筑物的更强大、精准的人脸识别新技术来打通城市人与建筑物信息关联的通道,实现在必要的空间或时间上对人的动态行为进行监管,同时将多源信息集成关联,构建门禁考勤、室内定位、刷脸支付等子系统,服务于城市域下的人群,构建人与建筑和谐共生的智慧生态网络。
综上,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云端人脸识别与定位方法,实现城市内人与建筑的深度融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次提出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云端人脸识别与定位方法,其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云端人脸识别与定位方法,包括:
步骤A、云端BIM信息库的构建
A1、利用BIM建模软件建立区域下的BIM建筑模型;
A2、将BIM模型划分为具有层次的域,并将不同的域分别进行编码;
A3、BIM模型导出IFC格式,用IFC解析工具剔除模型附带的属性信息,只保留建筑几何信息;
A4、将剥离属性信息的BIM几何模型植入云端数据库,依据A2步骤中所分的区域及编码,在数据库设定每个区域的读取端口;
步骤B、人脸特征信息提取与云端存储
B1、获取特征信息;
B2、人脸检测:依据人脸经验算法,对获取到的数据源进行人脸检测,进而轮廓线选择出人脸区域;
B3、预处理:将彩色照片转化成灰度照片,继续转为像素点集,去掉人脸以外部分的冗余点数据,进一步稀释处理,去掉平滑过渡的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102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