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猕猴桃蒂腐病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08674.2 | 申请日: | 2018-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9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苏红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红群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3/00;A01N43/80;A01N47/18;A01N47/14;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206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蒂腐病 猕猴桃 预防 综合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农家肥料 农业防治 杀菌剂 修枝剪 种植户 防治 采收 果蒂 树体 摘除 害虫 烧毁 消毒 开花 生长 地下 平衡 管理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防猕猴桃蒂腐病的方法。它包括:1)农业防治:多施农家肥料,限制挂果量;2)化学防治:及时摘除病花集中烧毁,开花后期和采收前各喷一次杀菌剂,采前用药应尽量使药液着于果蒂处;3)组合防治:彻底防治害虫,修枝剪消毒;保持生长与结果平衡,培养健壮树体;加强地下管理,本发明的特点是,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对策,对猕猴桃蒂腐病的预防产生了良好效果,在生产上对种植户大有助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防猕猴桃蒂腐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猕猴桃蒂腐病为贮藏过程中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之一。
(1)症状和发病规律
受害果初在果蒂处出现明显的水渍状斑,后病斑均匀地向上扩展。果实病部保持正常的形状,手感柔软而有弹性,其他部位与健果无异。切开病果,果蒂处先腐烂,腐烂在果肉中向下扩展蔓延至全果,但果顶一般保持完好。腐烂的果肉为水渍状,略有透明感,有酒味,通常变为浅粉红色至浅黄褐色。
发病初期,在果实外部看不到或只有少量病原物,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在病部的果皮上就会长出一层不均匀的灰白色霉状物。
在贮藏条件下,由于低温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故一般贮藏1~2个月时才开始表现出腐烂症状。贮藏3个月以上没有发病的果实,尽管有可能遭到侵染,但一般就不会再发病了。
(2)致病原因
多湿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蒂腐病原体更容易在我区猕猴桃植株上存活,蒂腐病菌只能通过伤口才能侵入果实之内。果实采收时在果蒂处留下伤口,或采收后在果实分级、包装及搬运的过程中,果实相互摩擦产生的伤口是病菌入侵果实的通道,果实受伤越多发病越重。此外,田间管理不当,施氮过多,生长茂密,修剪不及时,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亦有利病害的发生。
病原为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oo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菌核黑色、块状、形状不规则。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细长,树枝状分枝,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上生小梗,梗上着生分生孢子,该孢子聚集成葡萄穗状。分生孢子成熟时为灰色,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9-15μm×6.5-10μm。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中越冬。翌春,由菌丝体或菌核、或分生孢子,以及越冬残存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主要通过伤口及幼嫩组织侵入。该病一年有两次侵入期;第1次发病在花期前后,引起花腐;第2次侵入是在果实采收、分级、包装过程中,在贮藏时期发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综合预防猕猴桃蒂腐病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预防猕猴桃蒂腐病的方法,它包括:
1)农业防治
多施农家肥料,限制挂果量;
入冬要早浇防冻水,早春可用强力防冻剂保护新稍嫩芽受冻,加强高温强光照季节树体的遮阴;
长期淋雨天后,要保证树盘周围无积水;
高垄栽培,大行灌水,灌后土壤疏松;
2)化学防治
(1)及时摘除病花集中烧毁,开花后期和采收前各喷一次杀菌剂,杀菌剂是倍量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
(2)采前用药应尽量使药液着于果蒂处;采后24小时内药剂处理伤口和全果,药剂是50%多菌灵1000倍液加“2,4-D”100-200ppm浸果1分钟;
3)组合防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红群,未经苏红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086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树修剪工艺
- 下一篇:一种茶花种植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