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干涉相位获取转动目标不同散射中心微动轨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97551.3 | 申请日: | 2018-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3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康文武;张云华;董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S7/41 | 分类号: | G01S7/41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陈琳琳;武玥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干涉 相位 获取 转动 目标 不同 散射 中心 微动 轨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干涉相位获取转动目标不同散射中心微动轨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产生射频雷达信号,通过发射天线进行发射;采用三个接收天线接收多个目标的雷达回波,其中一个接收天线为发射天线;获取每个天线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将回波信号变换到时频域,采用维特比算法提取信号的瞬时频率;根据瞬时频率,采用ICCD算法分解回波信号;提取分解后信号相互之间的干涉相位,并获取转动目标不同散射中心微动轨迹。本发明通过ICCD对回波信号进行分解,可很好分离不同散射点之间的回波信号,从而更好地提取各转动散射点引起的干涉相位,包括在时频图存在交叉的位置处,由此获得不同散射中心微动轨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涉雷达技术以及微动特征提取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干涉相位获取转动目标不同散射中心微动轨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很多雷达目标都存在微动,例如汽车车轮的转动、直升机叶片的转动、行人手臂的摆动等。微动产生的多普勒被称作微多普勒效应(参考文献[1]:V.C.Chen,“Analysis ofradar micro-Doppler signature with time–frequency transform,”in Proc.IEEEStatistical Signal Array Process.,2000,pp.463–466.参考文献[2]:V.C.Chen,F.Li,S.-S.Ho et al.,“Analysis of micro-Doppler signatures,”Proc.Inst.Electr.Eng.—Radar Sonar Navig.,vol.150,no.4,pp.271–276,Aug.2003.T.参考文献[3]:Sparr andB.Krane,“Micro-Doppler analysis of vibrating targets in SAR,”Proc.Inst.Electr.Eng.—Radar Sonar Navig.,vol.150,no.4,pp.277–283,Aug.2003.参考文献[4]:V.C.Chen,F.Li,S.-S.Ho et al.,“Micro-Doppler effect in radar:Phenomenon,model,and simulation study,”IEEE Trans.Aerosp.Electron.Syst.,vol.42,no.1,pp.2–21,Jan.2006.)。通常目标都有自己特有的微动形式,通过提取目标的微动特征,将有助于目标的检测和识别。迄今,在绝大部分关于微动的研究中,采用单天线收发回波,该方法只能获取微动目标在雷达视线方向的特征,不能获取目标的微动轨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975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