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紧穗野生稻茎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89725.1 | 申请日: | 201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89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玲仙;陈玲;柯学;付坚;程在全;陈越;钟巧芳;殷富有;张敦宇;肖素勤;王波;曾民;李娥贤;雷涌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谢乔良;张玉 |
地址: | 650223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野生稻 分化培养 再生植株 外植体 愈伤 增殖 体积百分比 生根培养 愈伤诱导 植株茎秆 炼苗 移栽 愈伤诱导培养基 分化培养基 外植体诱导 无菌水清洗 表面灭菌 技术条件 清水清洗 诱导培养 愈伤组织 增殖培养 植物激素 壮苗培养 分化苗 氯化汞 前处理 预培养 灭菌 大田 酒精 生根 成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紧穗野生稻茎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包括前处理、预培养、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分化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步骤。本发明利用紧穗野生稻植株茎秆作为外植体,采用清水清洗,用体积百分比为75%的酒精表面灭菌,再用体积百分比为0.1%的氯化汞灭菌,无菌水清洗后,接入愈伤诱导培养基上进行愈伤诱导培养,愈伤增殖,愈伤增殖后再接入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分化苗经过生根,炼苗最后移栽大田,在愈伤诱导、愈伤增殖、分化培养以及生根培养过程中运用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和培养技术条件的变化,成功的利用紧穗野生稻植株茎秆作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获得再生植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紧穗野生稻茎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野生稻资源是水稻育种中获得有利外源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紧穗野生稻(
目前,紧穗野生稻的繁殖手段主要是茎干扦插和分根移栽,以及种子繁殖,利用茎干扦插和分根移栽繁殖紧穗野生稻后代,繁殖过程繁琐、繁殖率低、时间长;利用种子进行繁殖,种子落粒性强,种子品质较差,种子萌发率较低,这样严重妨碍了紧穗野生稻的保存、保护和利用。为了更多、更好、更快地获得紧穗野生稻后代,开发一种拓宽紧穗野生稻繁殖范围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紧穗野生稻茎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前处理、预培养、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分化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步骤,具体包括:
A、前处理:选择无病害的新鲜幼嫩植株,弃除叶片,茎秆经清洗后灭菌备用;
B、预培养:将前处理厚的茎秆切成0.5~1.5cm接入预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下暗培养4~6天得到预培养愈伤组织;
C、诱导培养:将预培养愈伤组织接入诱导培养基上,于温度25~30℃下暗培养30~40天,换相同诱导培养基一次,继续于温度25~30℃下暗培养20~30天得到诱导愈伤组织;
D、增殖培养:将诱导愈伤组织切成0.2~0.3cm接入增殖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光照为1500~2500Lx下进行弱光培养30~40天得到增殖愈伤组织;
E、分化培养:将增殖愈伤组织接入分化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光照为3500~4500Lx下进行光照培养35~40天后,再换相同分化培养基一次,于温度25~30℃、光照为3500~4500Lx下进行光照培养20~30天得到小苗;
F、壮苗培养:将小苗接入壮苗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光照为3500~4500Lx下进行光照培养20~25天得到健壮无根苗;
G、生根培养:将健壮无根苗接入生根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光照为1500~2500Lx下进行弱光培养10~20天得到生根苗;
H、炼苗移栽:将生根苗的根部培养基冲洗干净,加水淹没根部,于温度25~30℃、光照为1500~2500Lx下过渡培养4~6天,然后移栽到市购营养基质中于温度25~30℃、光照为1500~2500Lx下培养12 ~16天直至叶片展开、新根长出,然后移栽至大田中;
其中,所述的预培养基为:N6基本培养基 + 植物凝胶2.5~3.0g/L+蔗糖20~40%, pH5.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97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