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废治废的可循环VOCs吸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78499.7 | 申请日: | 201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7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杜江勇;黄福帅;陈申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门市绿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弃物 聚醚多元醇 以废治废 可循环 治理 聚氨酯 吸收液 吸收 聚氨酯废弃物 再生 方式处理 聚醚多元 再生过程 还原物 提纯 溶剂 还原 废弃 联合 | ||
一种以废治废的可循环VOCs吸收方法,该方法以一种废弃物去治理另一种废弃物为宗旨,将两种或多种废弃物联合治理,达到低廉高效的效果。在治理VOCs方面,是通过聚氨酯废弃物的还原,得到聚醚多元醇等化合物,再将聚醚多元醇用于VOCs的吸收液中,然后再生,再生过程中提纯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聚醚多元醇和VOCs的溶剂等化合物,用于工业生产。本发明通过以废治废的方式处理VOCs,吸收VOCs的吸收液所用主要原料是水和废弃物聚氨酯中得到的聚醚多元醇等,价格低廉,效果显著,可循环再生。相对于普通的VOCs治理方法,采用了另一种废弃聚氨酯还原物来治理,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弃物治理范畴,尤其涉及VOCs和聚氨酯还原领域,将二者结合处理的一种低廉高效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VOCs十分普遍,VOCs不仅影响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证实,VOCs与雾霾有直接关系。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在逐年加强对VOCs的管控,以解决雾霾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解决VOCs的常见方法有活性碳等物理吸附法、有机溶剂的液体吸收法、浓缩燃烧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均未形成循环经济。无法从处理VOCs中获得收益,材料消耗或者能耗大,造成经济负担,有的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因而实际效果不理想;
聚氨酯的生产和使用近年逐年增加,冰箱里的隔热层、沙发坐垫、抛光轮粉末等聚氨酯废弃物也逐年递增。这些废弃物目前的处理方法也较少,焚烧、填埋等方法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化学还原,其产品品质不够好,难以再次用到工业生产中去。
综上,如果能将二者结合处理,将聚氨酯还原物用于处理VOCs,则是一种不产生二次污染的还原方法,能将这些废弃物处理,并能找到新的用途,其循环模式如附图1所示,作为循环经济,新的用途尤为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废治废的新思路,同时解决VOCs和聚氨酯废弃物的工艺方案,如图2所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 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1、 对废料进行前处理,主要是对废料中的杂质进行处理,得到比较纯的废弃物。
2、对聚氨酯废物进行还原,还原方法是碱解法、醇解法、醇胺法、胺解法、水解法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联用。
3、还原后的混合液经过分离提纯,得到聚醚多元醇。
4、VOCs气体经过冷却、除去颗粒等前处理后,经过加压到吸收塔,在吸收塔中,用吸收液进行吸收,吸收液采用水、碳酸丙烯酯等主液,聚氨酯还原得到的聚醚多元醇作为添加剂、催化剂,提升吸收效率。
吸收一定量后,当其尾气浓度接近排放标准,对其吸收液进行再生,可以提纯分离VOCs进行回收利用,也可以作为燃料等降级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典型的以废治废循环模式图;图2是治理VOCs和聚氨酯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采用软质泡沫聚氨酯废料,经过前处理后,得到比较纯净的聚氨酯废料,然后通过水解法还原聚氨酯,得到多元醇和多元胺,减压蒸馏去除杂质低沸点组分,将多元醇和多元胺与水混合(比例1:10),配得吸收液,在喷淋塔中吸收印染厂的VOCs,吸收效率高,可达95%以上,吸附饱和后,再生吸附液,可以蒸馏提纯VOCs等。
2、采用软质泡沫聚氨酯废料,经过前处理后,得到比较纯净的聚氨酯废料,然后通过胺解法还原聚氨酯,得到多元醇和多元胺,减压蒸馏去除杂质低沸点组分,将多元醇和多元胺与水混合(比例1:10),配得吸收液,在喷淋塔中吸收电子厂的VOCs,吸收效率高,可达94%以上,吸附饱和后,再生吸附液,可以蒸馏提纯VOCs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门市绿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门市绿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84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