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便携式水质COD检测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772633.2 | 申请日: | 2018-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8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 发明(设计)人: | 傅强;漆庆;俞慧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迪特西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400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质 一体化 检测 供电系统 光谱测量模块 现场监测数据 仪器控制模块 储存模块 传输系统 计算模块 控制模块 数据存储 优化标准 远程通信 准确测量 水样 稀释 消解 浓缩 携带 优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便携式水质COD检测装置,包括光谱测量模块、显示计算模块、仪器控制模块、检测用水储存模块、供电系统、数据存储传输系统和水样控制模块组成;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一体化便携式水质COD检测装置具有“便携式”+“超低浓度COD”检测、容易携带、精致准确测量的特点,能够实现现场监测数据的远程通信,在工作时能够优化消解工艺,优化标准曲线,采用浓缩和稀释并进等技术,拓宽了检测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便携式水质COD检测装置。背景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以及再利用的稀缺资源,为了再利用,我们必须清楚废水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以及其来源。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等工业污染物是衡量水体质量的主要指标,它们的过量排放,成为我国水污染的首要原因。其中,化学需氧量比其他指标更能代表有机物等污染物的特性。化学需氧量表示还原性物质特别是有机物对水体的污染程度,成为中国环境水质标准及污水排放标准的一项重要参数。
201721139537.1公开了一种便于COD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携带装置,包括盛装体以及盖体,所述盛装体内壁安装有海绵垫,且盛装体内部安装有承载孔板,所述承载孔板与盛装体底部之间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两侧分别安装有吸水管和排水管,所述吸水管一侧穿过通孔,所述排水管一侧穿过承载孔板,且排水管顶部设置在盛装体内,所述盛装体两侧表面中部均开设有导向槽,所述盖体两侧表面均开设有半圆槽,所述半圆槽内安装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一侧安装有移动圆杆,且移动圆杆一侧设置在导向槽内,所述盖体顶部表面安装有手提把手。该实用新型携带便捷,扩大水质检测的操作界面,便于使用者放置其它检测设施,有利于使用者快速取水,便于对不同地势的水体进行取水。
CN104174506A公开了一种COD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包括采水系统和多个COD在线水质分析仪,所述采水系统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U形管,所述U形管的数量与所述COD在线水质分析仪的数量一致;多个所述U形管的第一个的第一端连接有取水管,多个所述U形管的最后一个的最后一端连接有水泵;多个所述U形管的中部下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管连通所述U形管的腔室,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阀门;多个所述连接管对应连接于多个所述COD在线水质分析仪。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采水系统对同一时段的水流进行采样,U形管中的水样对应流入多个COD在线水质分析仪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得出后通过机器或人工计算得出平均值。
201610094682.6公开了一种检测污水COD自动报警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采样装置,所述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采样装置均与处理器连接,所述采样装置包括吸液器和集液器,所述吸液器包括端盖和穿设在端盖中的吸样针,所述集液器的内壁上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压缩件。该发明采用光学检测仪对水质进行检测,并使采样装置、流量传感器及光学检测仪三部分协同检测,可对污水进行实时监测,并能进行自动报警。
以上专利提供的技术方案制备的水质COD监测设备的测范围为小于等于4mg/L,水质参数的特征变化 范围较小,若要用到高量程范围领域,则难以适用;另外,在进行水样清洗和空白标样时需要手动提供用水,自动化程度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便携式水质COD检测装置。
本发明所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迪特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迪特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26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