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岩质边坡预应力锚杆加固参数的优化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70680.3 | 申请日: | 2018-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86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贺可强;信校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E02D17/20;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质边坡 预应力 加固 参数 优化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滑坡加固及防治领域,涉及一种岩质边坡预应力锚杆加固参数的优化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确定待加固边坡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步骤二,确定岩体边坡稳定性系数;步骤三,确定岩体边坡稳定性修正系数;步骤四,确定锚杆布设及锚杆加固抗滑力值;步骤五,岩体边坡预应力锚杆最优入射角的确定;步骤六,确定岩锚粘结强度与其单轴抗压强度定量关系;步骤七,确定预应力锚杆最优锚固长度;步骤八,确定预应力锚杆最优设计总长度。本发明在边坡加固工程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实用价值,不仅可以较为准确的测定出锚杆入射角度和锚固长度,而且运用该方法设计预应力锚杆更为经济、合理与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滑坡加固及防治领域,涉及一种岩质边坡预应力锚杆加固参数的优化测定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平面破坏模式岩质边坡预应力锚杆加固参数的优化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预应力锚杆由于其具有较高抗拉强度、较好加固效果以及低廉造价的特点,在边坡加固与滑坡防治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预应力锚杆支护属于主动支护,即无需坡体发生位移即可发挥加固治理作用。由于该支护方法对边坡坡体施加预应力,在锚固之后利用钢筋的回弹将不稳定坡体压紧,使坡体处于受压状态,所以能有效减小坡体的位移,从而获得比传统治理方法具有更好的加固效果。此外,预应力锚杆还具有布置灵活、加固深度大、能充分发挥岩土体自身的强度和自稳能力、施工中不破坏坡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预应力锚杆设计中,其入射角度和锚固长度的确定对是否能够正常发挥其支护加固效果,以及有效降低加固工程造价与施工工期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预应力锚杆加固工程设计的核心技术问题。如果能取得最优的入射角度和锚固长度,则既可以充分发挥其锚固效果,又可以大大节约造价和工期。
大量工程实践及技术经济的综合分析表明,预应力锚杆的入射角度和锚固长度不单是力学技术问题,而且也是经济效益问题。预应力锚杆的设计应达到在满足锚固力总量的前提下使预应力锚杆总长度最小(包括自由段、锚固段、张拉段等)、钻孔工作量最少的目的。目前预应力入射角度和锚杆锚固长度的确定大都依据《岩土锚固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估算。该公式只考虑了锚杆本身和加固体参数的影响,未考虑潜在滑移面倾角对预应力值的影响。而在工程实际中预应力锚杆的入射角度和锚固长度与相关规范的规定和推荐常常相差甚远。对于多排锚杆,常为了施工方便而采用等长锚杆施工。然而,对于滑面是平面的边坡,在不同的标高处滑体的厚度也不一样,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数,因此,相等锚杆锚固段长度设计方法无疑不是最优的加固设计方案,因为对于边坡的顶部、中部和坡脚部分所需要的锚固力是不同的,如果统一按照所需锚固力最大的位置来设计锚杆锚固长度,对于所需锚固力较小的部分无疑会造成浪费,同时在整个设计长度上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尽管目前的边坡工程中也对坡顶和坡脚处的锚杆做了定性的缩短,但缺乏理论与设计依据。因此锚杆锚固段长度一成不变并不是最优的锚杆加固方案。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必然会过多的增加锚杆的数量与长度,必然造成加固工程成本与施工工期的增加和人力物力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平面破坏模式岩质边坡预应力锚杆加固参数的优化测定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一:待加固边坡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根据现行《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对岩质边坡进行岩土工程勘查与现场原位试验,获取边坡坡体的岩块摩擦角标准值岩体重度γ、粘聚力c、岩质边坡坡角β、坡高H;运用测绘方法绘制出边坡剖面图。同时在边坡坡体上取多个点,分别通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和锚杆极限抗拔试验测出岩体单轴抗压强度值Rc和岩锚极限粘结强度值qr,并绘制qr、Rc关系曲线。
步骤二:岩体边坡稳定性系数Fs的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06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