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防撞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768407.7 | 申请日: | 2018-07-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89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汪超;李广松;李凌钰;易帆顺;刘炼;苏颖兵;何义群;黄俊;夏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文理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21/0132;B60R21/0134;B60Q1/46;B60Q5/00;B60K26/02 |
| 代理公司: | 长沙心智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3 | 代理人: | 谢如意 |
| 地址: | 415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系统,包括与汽车防撞梁和前纵梁前后连接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主体、推杆、第一压板、第一弹簧、第二压板、连接座、连杆、滑轨、滑块、第二弹簧和活塞,其中,所述主体靠近防撞梁的一端内部上下对称设有第一隔腔,所述第一压板通过第一弹簧安装于第一隔腔内部;该防撞系统还包括主控模块、传感器检测模块、无线射频模块、GPS定位模块、显示模块、预警模块和执行模块。本发明集高能量吸收率、防撞效果好的吸能盒被动防撞机构和主动防撞控制于一体,能够有效防止汽车碰撞以及极大程度上减少汽车碰撞造成的损失,防撞效果显著,使行车安全得到保障,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防撞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防撞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碰撞事故一般有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翻车这几种类型,而有近一半的碰撞事故是由各类正面碰撞造成的,正面碰撞事故成为大约55%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主因,比其他类型的碰撞更容易造成更严重的伤亡后果。防撞梁是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首先接触碰撞物体的车身部件,其能起到抵抗冲击、吸收一部分撞击能量,并将撞击力传递到后侧的吸能盒及前纵梁的作用。吸能盒是碰撞发生时保险杠系统吸收能量的主要部件,通过焊接或螺栓等其他连接方式与汽车的防撞梁及前纵梁前后相连,其利用撞击力作用下金属的塑性变形产生压溃,将内能转化为变形能,吸收掉一部分汽车碰撞时的动能。在被动防撞机构中,现有的吸能盒只能吸收掉一小部分汽车碰撞时的动能,能量吸收率低,防撞效果差,且被动防撞机构是事后减轻或降低碰撞对车身及人身伤害,单一的被动防撞系统并不能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现急需一种集高能量吸收率、防撞效果好的吸能盒被动防撞机构和主动防撞控制于一体的汽车防撞系统。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防撞系统,解决了现有市场上缺乏一种集高能量吸收率、防撞效果好的吸能盒被动防撞机构和主动防撞控制于一体的汽车防撞系统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防撞系统,包括与汽车防撞梁和前纵梁前后连接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主体、推杆、第一压板、第一弹簧、第二压板、连接座、连杆、滑轨、滑块、第二弹簧和活塞,其中,所述主体靠近防撞梁的一端内部上下对称设有第一隔腔,所述第一压板通过第一弹簧安装于第一隔腔内部,所述主体的内部且位于第一隔腔远离防撞梁的轴向一侧设有第二隔腔,所述主体的内部且位于第二隔腔的外围设有第三隔腔,所述第二隔腔与第三隔腔之间通过圆形通道连通,所述推杆设置有两个且一端分别通过U形弹性连接件与防撞梁连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依次贯穿第一压板、第一弹簧并延伸至第二隔腔的内部与第二压板固定连接,所述滑轨的两端横向贯穿第二隔腔、圆形通道和第三隔腔并与主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杆、滑块、第二弹簧和活塞设置有两组且一一对称设置在滑轨上,所述滑块通过第二弹簧与活塞连接,所述滑块和活塞分别与滑轨滑动配合,所述活塞位于圆形通道内部并与圆形通道滑动配合,所述连接座固定安装于第二压板远离推杆的一端中部,所述连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连接座以及相应的滑块活动连接,所述第三隔腔的内部填充有氮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文理学院,未经湖南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84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缩比内翻复合材料管冲击吸能器
- 下一篇:一种汽车正碰和斜碰吸能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