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光漫射的棱镜膜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68204.8 | 申请日: | 2018-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7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程华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连森裕腾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04 | 分类号: | G02B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片 折射 光漫射 透光层 上棱 上棱镜层 下棱镜层 棱镜膜 棱镜片 雾化层 下棱 抗静电粒子 穿透光线 递减趋势 有效减少 折光颗粒 棱镜层 磨砂面 下表面 等距 内腔 排布 入射 整列 反射 覆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光漫射的棱镜膜组,包括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所述上棱镜片覆盖在下棱镜片的上方,所述下棱镜片分为磨砂面和下棱镜层,所述下棱镜层上设置若干道折射孔,所述折射孔呈等距整列排布在下棱镜层上,所述折射孔的内腔设计为锥形,所述折射孔的内直径呈逐步递减趋势,所述上棱镜片分为上棱镜层、透光层和雾化层,所述透光层涂布在上棱镜层的下表面,所述透光层内包括有若干道抗静电粒子,所述雾化层包括有若干道折光颗粒。本发明对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折射,继而再次入射至上棱镜片,有效减少未穿透光线的光漫射,大幅度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子和微电子领域,具体是一种减少光漫射的棱镜膜组。
背景技术
液晶背光是一个平面的均匀照明装置,作为光源的冷阴极荧光灯管或LED灯条排列在整个背光源的两边或一边(可能是长边,也可能是短边)。冷阴极灯管是线光源,LED是点光源,把此光源转换为面光源需要使用导光板。导光板一般由高透光率的亚克力塑料制成,表面非常光滑平整,以致于大部分内部光线会在其平整表面上规则的全反射,而不会射出到导光板外部。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的底部印有白色的网点。在导光板印有网点的位置上,光线不再规则的全反射而是会向导光板上方射出。控制每个位置网点的密度就可以控制导光板在这个位置射出光线的多少。精密设计的导光板网点可以让两侧入射的光线均匀的铺散在整个平面上。导光板上方会再放置光学膜片,这些膜片起到均匀光线,并且汇聚大角度光供正面观察等作用。
棱镜片光学膜片的重要组成部分,镜膜是利用3M微复制技术,将丙烯酸树脂制成的棱镜结构制作在PET基材上制造而成的光学薄膜,其表面是高度为20~50微米左右的微棱镜结构。在一般的液晶背光的组配中棱镜片常常位于光学膜材的最上层,BEF系列增亮膜的单张有效穿透率增幅约60%左右,估计进一步折射光源,提高光源的利用率,是棱镜片发展的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光漫射的棱镜膜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少光漫射的棱镜膜组,包括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所述上棱镜片覆盖在下棱镜片的上方,所述下棱镜片分为磨砂面和下棱镜层,所述下棱镜层上设置若干道折射孔,所述折射孔呈等距整列排布在下棱镜层上,所述折射孔的内腔设计为锥形,所述折射孔的内直径呈逐步递减趋势,所述折射孔的开口直径D1的尺寸为24+2/-2um,所述折射孔的竖直向的深度D2的尺寸为37+5/-3um,所述折射孔的的轴线Y1与下棱镜层的法线Y2之间的夹角要求为34.5°,所述折射孔的截面角为36.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均采用透明PET材质,保证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的光透效果。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折射孔的开口面积总和要求为下棱镜片上表面面积的43~48%。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棱镜片分为上棱镜层、透光层和雾化层,所述透光层涂布在上棱镜层的下表面,所述透光层内包括有若干道抗静电粒子,所述雾化层包括有若干道折光颗粒。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透光层采用BEF-RP/BEF-RP IIr复合材质,所述透光层的下表面设计为波浪状况结构,所述抗静电粒子位于波峰位置,与折射孔结构相配合,提高折光效果。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折光颗粒采用CH42NU49C材质,所述折光颗粒呈不规则状况排布在上棱镜层表面,所述折光颗粒单体呈不规则结构,避免外射光线的漫反射效果,避免对人员的干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的短边侧均设置限位凸角,所述限位凸角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长边开口向内侧弯折,从而形成“I”型构造的限位开口,组合膜材时,对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进行有效定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连森裕腾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连森裕腾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82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