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叠进给检测系统及重叠进给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62245.6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9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石川贤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下西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B21/08 | 分类号: | G01B2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朴秀玉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给 检测 输送物 判定部 第二检测 检测系统 判定 运算部 检测装置 始端部 终端部 中途部 | ||
一种通过在输送物的始端部和终端部检测重叠进给来提高重叠进给检测的判定精度的重叠进给检测系统。重叠进给检测系统具备重叠进给检测装置(100)、和基于由重叠进给检测装置(100)检测到的检测值来判定输送物的重叠进给状态的判定部(40),判定部(40)具备:第一运算部(41),确定输送物的始端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一检测值;第二运算部(42),确定输送物的中途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二检测值;第三运算部(43),确定输送物的终端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三检测值;第一判定部(44),比较第一检测值和第二检测值来判定重叠进给状态;以及第二判定部(45),比较第二检测值和第三检测值来判定重叠进给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的输送物是否是一枚板状物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涉及如下的检测的技术:基于对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的输送物的厚度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来检测输送物是一枚板状物还是多枚板状物重叠而成,即所谓重叠进给检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装置采用如下结构:通过检测器来测量输送物的厚度,由此在每次输送时检测重叠进给。然而,在采用上述结构情况下,当输送物的厚度、材料、输送速度等不同时,所需的检测精度发生变化,因此,S/N比降低。就是说,区分重叠进给的信号和噪声变得困难,因此,寻求改善重叠进给检测的判定精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453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16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输送物的始端部和终端部检测重叠进给来提高重叠进给检测的判定精度的重叠进给检测系统及重叠进给检测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重叠进给检测系统具备:检测部,配设于输送路径的中途部,检测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输送的输送物的厚度;以及判定部,基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测值来判定所述输送物的重叠进给状态,所述重叠进给检测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判定部具备:第一运算部,确定所述输送物的始端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一检测值;第二运算部,确定所述输送物的中途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二检测值;第三运算部,确定所述输送物的终端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三检测值;第一判定部,比较所述第一检测值和所述第二检测值来判定重叠进给状态;以及第二判定部,比较所述第二检测值和所述第三检测值来判定重叠进给状态。
在上述重叠进给检测系统中,所述判定部可以在所述输送物的始端部处的多个检测值的偏差处于第一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检测值,并在所述输送物的终端部处的多个检测值的偏差处于第二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三检测值。
此外,在上述重叠进给检测系统中,所述检测部可以是接触式传感器。
本发明的重叠进给检测方法在每次输送输送物时执行检测工序和判定工序,所述检测工序检测在输送路径上输送的输送物的厚度,所述判定工序基于通过所述检测工序而检测到的检测值来判定所述输送物的重叠进给状态,所述重叠进给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判定工序包括:第一运算工序,确定所述输送物的始端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一检测值;第二运算工序,确定所述输送物的中途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二检测值;第三运算工序,确定所述输送物的终端部处的检测值的代表值即第三检测值;第一判定工序,比较所述第一检测值和所述第二检测值来判定重叠进给状态;以及第二判定工序,比较所述第二检测值和所述第三检测值来判定重叠进给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下西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下西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22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定位器偏移检测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平行可动电极厚度测量方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