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壳结构Pd-Co/CN@SiO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59326.0 | 申请日: | 201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2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陆明;许登;祝洁;王鹏程;林秋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B01J35/00;C07C209/36;C07C211/46;C07C211/52;C07C213/02;C07C217/84;C07D215/4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刘海霞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催化剂 核壳结构 制备 甲基咪唑 催化剂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金属有机框架 六水合硝酸钴 硅酸四乙酯 硝基化合物 表面包裹 常温常压 催化反应 催化活性 二氧化硅 混合反应 加氢还原 金属颗粒 氯亚钯酸 纳米颗粒 可循环 包覆 钴基 烧制 团聚 回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壳结构Pd‑Co/CN@SiO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先将六水合硝酸钴、氯亚钯酸钾、2‑甲基咪唑混合反应制备钯负载的钴基金属有机框架Pd2+/ZIF‑67,再将Pd2+/ZIF‑67与2‑甲基咪唑、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硅酸四乙酯反应,在Pd2+/ZIF‑67表面包裹二氧化硅后煅烧制得Pd‑Co/CN@SiO2催化剂。本发明制得的核壳结构Pd‑Co/CN@SiO2纳米催化剂,SiO2壳的包覆能有效防止Pd‑Co纳米颗粒的团聚,并且能防止催化反应中金属颗粒的流失,从而提高催化活性,能够实现常温常压下硝基化合物的加氢还原,条件温和,实用性强,易于操作,且催化剂具有磁性,便于回收,可循环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金属催化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核壳结构Pd-Co/CN@SiO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取代氨基化合物作为重要的化工中间体,被广泛用于合成药物、农药、有机颜料、涂料、聚合物等。它们一般是通过还原相应的硝基化合物制得。目前常用的还原方法有:铁粉或者硫化碱还原法,硼氢化钠、水合肼、甲酸、加氢还原法等。铁粉或者硫化碱还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三废,环境污染大,对设备的腐蚀严重。用硼氢化钠、水合肼、甲酸作还原剂时,尽管这类还原剂选择性好,但是往往存在腐蚀性较强的问题,对设备的要求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因此在工业上更倾向于用氢气作还原剂,氢气广泛易得,且副产物是水,对环境友好。
硝基化合物加氢是制备氨基化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X.Sun等(Journal ofCatalysis 357(2018)20–28)报道了一种钴纳米分散在多孔氮掺杂石墨上的材料,Co@mesoNC,该催化体系对多种含硝基的化合物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但是其需要在383K,3MPa条件下才能实现转化。Eckardt M等(Scientific Reports,2018,8(1))制备了一种具有活性钴纳米粒子的氮掺杂石墨材料,该催化剂能选择性地将多种硝基化合物还原为氨基化合物,但是它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363K和4MPa),对设备有较高要求,不利于工业化生产,而且存在金属纳米易烧结和流失的问题。S Zhang等(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7,53(68):9490)制备了一种二氧化硅负载钯纳米颗粒的催化剂Pd/SiO2,由于二氧化硅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使钯纳米颗粒可以很均匀地分散于载体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壳结构Pd-Co/CN@SiO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先将钯负载的钴基金属有机框架包裹二氧化硅,再经煅烧,制得核壳结构Pd-Co/CN@SiO2纳米催化剂。
实现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如下:
核壳结构Pd-Co/CN@SiO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六水合硝酸钴、氯亚钯酸钾、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0.05~0.2:58,将六水合硝酸钴、氯亚钯酸钾、2-甲基咪唑溶液混合,搅拌反应,离心,分离得到钯负载的钴基金属有机框架Pd2+/ZIF-67;
步骤2,将Pd2+/ZIF-67超声分散在水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依次加入2-甲基咪唑、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硅酸四乙酯后搅拌,水解反应得到Pd2+/ZIF-67@SiO2;
步骤3,将Pd2+/ZIF-67@SiO2在N2氛围下缓慢升温至750~850℃煅烧2~4h,得到核壳结构Pd-Co/CN@SiO2纳米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93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