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窗龛内固定式作动器及其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758600.2 | 申请日: | 2018-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8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后广;王贺贺;朱真才;王文博;杨建华;刘送永;江红祥;张莹;薛林;王思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窗龛内 固定 式作动器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窗龛内固定式作动器,包括套管、固定支撑装置和伸缩装置:套管前端设有周向隔板,后端设有夹持台;固定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管外侧的膨胀套和位置固定螺母,位置固定螺母通过螺纹副与套管相螺接,膨胀套一端抵住位于套管前端的隔板,另一端抵住位置固定螺母;伸缩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管内侧的位置调整螺栓、伸缩器和激励膜。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圆窗龛内固定式作动器的固定装置,包括箱体、第一旋钮、第二旋钮、夹持臂、拧紧轮、转轴、支脚和减速齿轮组,用于将上述作动器固定在使用对象的圆窗龛处,解决了现有圆窗激振式作动器植入困难,支撑刚度较小且支撑不稳定,初始压力不能控制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助听器设备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助听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圆窗龛内固定式作动器及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听力损伤是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听力损伤的机理不同,听力损伤又分为传导性听力损伤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随着耳科学研究的不断加深以及耳显微外科手术的迅速发展,多数传导性听力损伤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术改善听力,但目前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一般还是采用佩戴传统助听器的方式改善听力。然而传统助听器具有输出增益小(无法补偿高程度的听力损伤)、伴有声反馈、耳道堵塞等问题,很多患者不愿意佩戴,外耳道易感染者更是无法佩戴。为此,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竞相研究植入式助听装置,人工中耳便是其中的一种。
人耳主要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正常人耳感声首先由外耳的外耳廓将声音收集到外耳道,引起耳膜振动;再随之带动中耳的锤骨运动,传向砧骨、镫骨;镫骨通过其底板将振动能量透过耳蜗卵圆窗传给内耳的耳蜗;耳蜗通过其内部的淋巴液与基底膜的流固耦合作用,及外毛细胞的主动放大功能(对基底膜感应的微小振动进行主动放大),使耳蜗内的内毛细胞感应输入的振动能量,产生神经脉冲并传给听觉神经,进而使人听到声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主要是外毛细胞损坏,而无法放大输入的微弱振动信号,使患者无法听到外部低声强的声音。助听装置就是通过将微弱声信号在输入耳蜗前,针对性地放大来使患者能够听到,进而补偿患者听力损伤。
人工中耳主要由麦克风、信号处理单元、电源及植入体内的作动器四部分组成。其中,作动器通常耦合作用在中耳的听小骨上,如砧骨体、砧骨长突、镫骨等。其工作过程如下:麦克风首先将声音采集,转化为电信号传给信号处理单元;信号处理单元根据患者听力损伤情况,对信号进行相应的放大等处理后再将信号输出到作动器;作动器在该驱动电信号的作用下,做机械运动,驱动其作用的耳内组织。最终,将振动能量通过耳蜗的卵圆窗输入内耳中的耳蜗,实现听力补偿的目的。相比通过声音激励来补偿听力损伤的传统助听器,人工中耳这种采用机械激振的方案具有不堵塞耳道、无声反馈、语音清晰度高和高频增益强等优点,弥补了传统助听器的不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8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助听器的自动均衡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助听器保护防尘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