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铝制汽车散热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741168.6 | 申请日: | 2018-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3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 发明(设计)人: | 孔李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李南 | 
| 主分类号: | F01P11/02 | 分类号: | F01P11/02;F01P11/06;F01P11/12;F01P11/00;F01P3/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1001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铝板 套管 架体 散热风扇 散热效率 冷空气 汽车散热器 安装座 后表面 前表面 散热片 铝制 空心圆柱体 汽车发动机 风扇电机 焊接固定 散热孔 外表壁 散热 外部 扇叶 吸出 转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铝制汽车散热器,包括架体套管、安装座和散热风扇,所述架体套管为空心圆柱体,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架体套管一侧外表壁,且与所述架体套管焊接固定,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架体套管的一侧;通过在铝板a的后表面和铝板b的前表面均开设散热孔,增大铝板a和铝板b与外部冷空气的散热接触面积,使冷空气进入散热器内部,从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通过在铝板a的后表面设置散热风扇,风扇电机带着扇叶转动,从而将汽车发动机内部的热量吸出,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通过在铝板b的前表面设置散热片,通过散热片增大散热器与外部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铝制汽车散热器。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由进水室、出水室及散热器芯等三部分构成,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在散热器外通过,热的冷却液由于向空气散热而变冷,冷空气则因为吸收冷却液散出的热量而升温。
现有的汽车散热器结构密封,散热性能较低,且安装结构单一,安装座上未有支撑部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震动,可能导致散热器脱落,影响汽车发动机的散热,并且散热风扇上的防尘结构固定,不便于散热器的检修与维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铝制汽车散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汽车散热器结构密封,散热性能较低,且安装结构单一,安装座上未有支撑部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震动,可能导致散热器脱落,影响汽车发动机的散热,并且散热风扇上的防尘结构固定,不便于散热器的检修与维护的检修与维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铝制汽车散热器,包括架体套管、安装座和散热风扇,所述架体套管为空心圆柱体,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架体套管一侧外表壁,且与所述架体套管焊接固定,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架体套管的一侧,所述架体套管的内部设有水管,所述水管与所述架体套管固定连接,所述架体套管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外表壁设有铝板a,且与所述铝板a焊接固定,所述铝板a靠近所述铝板a的一侧外表壁焊接固定有所述铝板b,且所述铝板b与所述铝板a平行排布,所述铝板b的前表面开设有散热孔,所述铝板b远离所述铝板a的一侧表面设有散热片,且与所述散热片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架体套管的一侧表面设有支撑板,且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靠近支撑板的一侧表面设有三角加强板,所述三角加强板与所述安装座焊接固定,且所述三角加强板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螺栓孔,且所述螺栓孔位于所述三角加强板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铝板a的后表面,且与所述铝板a可拆卸连接,所述散热风扇的内部设有风扇电机,所述风扇电机与所述散热风扇固定连接,所述风扇电机的输出端设有扇叶,所述扇叶与所述风扇电机转动连接,所述散热风扇的外表壁设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与所述散热风扇可拆卸连接,所述散热风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片共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散热片平均分布在所述铝板b的前表面,且所述散热片与所述散热孔依次间隔排布。
优选的,所述散热孔共开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散热孔分别均与分布在所述铝板a的后表面和所述铝板b的前表面。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共设有两个,所述三角加强板共设有四个,四个所述三角加强板成对安装在所述两个安装座的一侧表面,且所述三角加强板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散热风扇的内表壁设有固定支架,所述风扇电机与所述散热风扇通过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尘网的外表壁固定安装有安装环,所述防尘网与所述散热风扇通过所述安装环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李南,未经孔李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411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