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鱼植共生培养液的生态水中培育植物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38796.9 | 申请日: | 2018-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87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宋江波;黄金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旭日昕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00 | 分类号: | A01G2/00;A01G2/10;A01G22/05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65105 | 代理人: | 褚志武;汤建武 |
地址: | 8300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鱼植 共生 培养液 生态 水中 培育 植物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植物育苗技术领域,是一种含鱼植共生培养液的生态水中培育植物苗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存储有生态水的储水池中加入鱼植共生培养液和含有有益菌群的细菌屋,混合后得到有益菌群生态水;第二步,有益菌群生态水流至培育池中并在储水池与培育池之间循环流动;第三步,在有益菌群生态水的水面上放置至少一个的育苗板,在育苗板均布的育苗孔中插入匍匐茎或扦插枝,培育15天至45天后,得到培育苗。本发明只需在生态水中加入鱼植共生培养液即可保持40天至50天匍匐茎或扦插枝所需的营养;本发明成活率较现有植物苗育苗方法提高了20%至30%,同时植物苗的育苗周期较现有植物苗育苗方法缩短了1/4至1/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育苗技术领域,是一种含鱼植共生培养液的生态水中培育植物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植物生产面积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降低育苗风险,越来越多的植物生产单位选择进行统一育苗或选择可靠的育苗单位购入育好的成品小苗,这样就需要越来越大规模的统一培育越来越多的小苗。如果育苗条件把握不好,将给育苗单位造成极大经营风险,为所育小苗整个生长过程的各个方面造成不可逆转的终身影响。
目前多采用基质育苗或田间育苗,由于营养无法精确补充,严重影响了植物幼苗的生长,导致育苗的成活率低、育苗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鱼植共生培养液的生态水中培育植物苗的方法,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育苗多采用基质育苗或田间育苗,由于营养无法精确补充,严重影响了植物幼苗的生长,导致育苗的成活率低、育苗时间长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含鱼植共生培养液的生态水中培育植物苗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存储有生态水的储水池中加入鱼植共生培养液和含有有益菌群的细菌屋,混合后得到有益菌群生态水,生态水、鱼植共生培养液和含有有益菌群的细菌屋的质量比为1000:1.5至2:40至50;第二步,有益菌群生态水流至培育池中并在储水池与培育池之间循环流动;第三步,在培育池的有益菌群生态水的水面上放置至少一个的育苗板,在育苗板均布的育苗孔中插入匍匐茎或扦插枝,匍匐茎或扦插枝的下部位于有益菌群生态水中,在温度为20℃至26℃下培育15天至45天后,得到培育苗。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匍匐茎为草莓匍匐茎,在育苗板均布的育苗孔中插入草莓匍匐茎,草莓匍匐茎的株距为8cm至15cm,草莓匍匐茎的行距为10cm至15cm,草莓匍匐茎的下部位于有益菌群生态水中,在温度为20℃至26℃下培育20天至30天后,得到草莓培育苗;或/和,扦插枝为西红柿扦插枝,在育苗板均布的育苗孔中插入西红柿扦插枝,西红柿扦插枝的株距为8cm至15cm,西红柿扦插枝的行距为10cm至15cm,西红柿扦插枝的下部位于有益菌群生态水中,在温度为20℃至26℃下培育15天至25天后,得到西红柿培育苗;或/和,扦插枝为火龙果扦插枝,在育苗板均布的育苗孔中插入火龙果扦插枝,火龙果扦插枝的株距为10cm至18cm,火龙果扦插枝的行距为12cm至18cm,火龙果扦插枝的下部位于有益菌群生态水中,在温度为20℃至26℃下培育20天至30天后,得到火龙果培育苗;或/和,扦插枝为无花果扦插枝,在育苗板均布的育苗孔中插入无花果扦插枝,无花果扦插枝的株距为10cm至18cm,无花果扦插枝的行距为12cm至18cm,无花果扦插枝的下部位于有益菌群生态水中,在温度为20℃至26℃下培育30天至45天后,得到无花果培育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旭日昕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新疆旭日昕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387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