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超高频无源RFID路内停车管理系统的阅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24692.2 | 申请日: | 201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33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甘书相;熊德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明日视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G07B1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陈泽斌 |
地址: | 523899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超高频 无源 rfid 停车 管理 系统 阅读器 | ||
本发明涉及RFID路内停车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用于超高频无源RFID路内停车管理系统的阅读器,其天线模块包括天线阵列和功分移相控制模块,天线阵列包括至少两个条形阵子天线并经功分移相控制模块与阅读器模块相连;各阵子天线并排间隔设置并相互平行,且轴向平行于高度方向或与高度方向呈锐角夹角;由壳体包围构成密闭的安装腔,壳体的顶部以及与发射方向一侧相邻侧部均由电磁波穿透材料制成,壳体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电磁波反射结构。其通过对辐射场的控制,能实现一个仅覆盖设定感应识别区域的辐射场,能够实现将其设置于停车位的右侧时,即确保通讯链路形成绝对性,又避免干扰和误判,适用于基于RFID的路内停车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路内停车管理系统,尤其是一种用于超高频无源RFID路内停车管理系统的阅读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区停车位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路内停车成为城市公路交通管理,缓解停车压力并保障交通顺畅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路内停车,通常采用人工计费或卡钟式路内停车收费系统。其中,人工计费完全由人工进行计时和收费;而卡钟式路内停车收费系统,由驾驶员在停车后,将停车卡插入到路边停车位的卡钟完成路边停车注册,但为防止不插卡停车,其同样需要配置人员进行巡视。因此,两者均需配置专职的停车管理人员,成本较高,且停车路段的设置受人员数量的限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无人值守和智能停车管理,目前开发了多种基于自动识别技术进行停车计时收费的系统,从识别技术上划分,主要包括地磁感应识别和RFID。其中,地磁感应识别停车收费系统,通过预埋的地磁传感器检测车辆的存在,当驾驶员将车辆停在车位上,地磁传感器将自动感应车辆的停车时间,并将时间传送到后台进行计费;同时,可利用摄像设备,对逃费车辆进行拍照,以便采取措施。
目前,地磁感应识别停车收费系统已被部分城市引入并实施,比如深圳的E停车系统,但根据已实施项目的反馈,由于地磁技术的缺陷,导致系统故障率和投诉率非常高,主要的问题包括:一、地磁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常出现地磁信号跳变的现象,导致系统扣费错误;二、地磁信号的反应有延迟,导致跟车,也即前车离开车位,后车快速进入车位,而地磁没有信号变化,系统认为前车尚未离开,继续对前车进行扣费。就地磁感应识别停车收费系统的扣费错误问题,通常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磁感应识别无法获取车辆信息,也即只能获得当前车位是否有车,而无法识别具体是那一辆车,无法在信号发生变化后对车辆信息进行比对,因此,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路内停车收费系统。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其系统主要包括阅读器、电子标签以及后台数据处理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路内停车收费系统,其基本思路是:停车位沿车辆行驶方向间隔设置,设定与停车位对应的感应识别区域,天线模块与设定的感应识别区域相对应,通过将车辆的车牌号码、车辆类型、车主类型等车辆信息录入电子标签,在车辆进入停车位后,电子标签随之进入感应识别区域,建立通讯链路,系统获取相应车辆信息及车位信息后实施计费,由于能够精确的识别车辆的具体信息,因此,能有效避免扣费错误并杜绝逃费现象。
目前,基于RFID技术的路内停车收费系统,公开专利较多,比如:
1、申请号为201410247762.1、发明名称为基于射频识别实现路边停车智能管理控制的系统及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
2、申请号为201710762032.9、发明名称为一种基于RFID的路侧停车管理方法和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
3、申请号为201510270730.8、发明名称为一种基于具有通讯功能射频车牌的车辆路边停车收费管理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明日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明日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24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