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改善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的中药复方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16661.2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8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兰英;朱春青;李亚平;骆利元;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25/24;A61P25/20;A61K35/618;A61K35/64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赵超 |
地址: | 31000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复方 中度抑郁症 失眠 临床应用效果 薄荷 阿普唑仑 刺五加 合欢花 决明子 绿萼梅 玫瑰花 石菖蒲 夜交藤 珍珠母 重量份 远志 蚕沙 柴胡 连翘 药包 郁金 制备 菊花 治疗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的中药复方,包括:柴胡7‑11份,薄荷4‑8份,绿萼梅8‑12份,玫瑰花10‑14份,郁金13‑17份,合欢花18‑22份,连翘18‑22份,珍珠母28‑32份,蚕沙28‑32份,菊花8‑12份,夜交藤28‑32份,制远志13‑17份,刺五加13‑17份,石菖蒲18‑22份,决明子13‑17份;均为重量份。临床应用效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复方可以用于辅助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因此,本发明中药复方可以用于制备改善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的药物,如可以做成简便安全的药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改善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的中药复方。
背景技术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往往伴有失眠,表现为晚上入睡困难,夜间梦多易醒,早上早醒后难以再次入睡,除部分患者由于身体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失眠外,还有大部分患者由于精神紧张、过度关注睡眠引起失眠,患者从夜间易醒逐渐发展成为整夜不睡,甚至经年累月不睡,严重影响生活。
抑郁症在《内经》有五气之郁的论述,《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丹溪心法》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中医学认为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根据郁证的不同类型,采用辨证分型论治的原则,此外中医治疗失眠还有针刺疗法、穴位敷贴法等。西医治疗抑郁症和失眠主要采用西药,前者大致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后者大致包括苯二氮卓类、苯巴比妥类、抗焦虑类及其他新型药物。对原发性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患者还可以采用心理疗法。中医、西医和心理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轻中度抑郁在伴失眠患者的症状,这些疗法需要患者定期去医院,或开具处方,或寻求专业的治疗师,加之精神类药物服用时间不宜过长,因此存在弊端。
芳香疗法是运用具有芳香气味药物的特殊性质,来改善人体循环和内分泌的方法,简便安全。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分子颗粒极小,可以通过常温或高温加热的方式,从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等快速地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人体的皮肤、血液循环、内分泌等,让人体产生不同的感觉。研究发现,多种芳香类中药具有镇静、解郁、安神、助眠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改善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的中药复方,可以制成药包置于枕边助眠。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改善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的中药复方,包括:柴胡7-11份,薄荷4-8份,绿萼梅8-12份,玫瑰花10-14份,郁金13-17份,合欢花18-22份,连翘18-22份,珍珠母28-32份,蚕沙28-32份,菊花8-12份,夜交藤28-32份,制远志13-17份,刺五加13-17份,石菖蒲18-22份,决明子13-17份;均为重量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复方包括:柴胡9份,薄荷6份,绿萼梅10份,玫瑰花12份,郁金15份,合欢花20份,连翘20份,珍珠母30份,蚕沙30份,菊花10份,夜交藤30份,制远志15份,刺五加15份,石菖蒲20份,决明子15份;均为重量份。
一种解郁安神药包,将上述中药复方置于透气的容器中即可。
上述中药复方在制备改善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的药物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未经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66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