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载非现场执法检测智能拦停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12902.6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6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罗海斌;段光莹;曾广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泓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E01F13/06;E01F9/615;G01G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春水;唐京桥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载 称重装置 分道 智能 车辆载重 来车信息 闸口 检测 数据处理中心 智能称重系统 超载车辆 车辆行驶 信息获取 信息开启 依次设置 执法系统 装置连接 有效地 与非 停车 管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载非现场执法检测智能拦停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不能区分控制超载与非超载车辆,不便于管理的问题。本发明超载非现场执法检测智能拦停系统的技术方案包括:智能称重系统,包括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用于获取来车信息和车辆载重信息;智能拦停系统,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依次设置的一级拦停装置和分道拦停装置;所述一级拦停装置与称重装置连接,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来车信息拦停车辆;所述分道拦停装置包括多个闸口;数据处理中心,分别与所述称重装置和所述分道拦停装置连接,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车辆载重信息获取车辆是否超载信息,所述分道拦停装置根据所述车辆是否超载信息开启不同的所述闸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载非现场执法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载非现场执法检测智能拦停系统。
背景技术
非现场执法,最初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一种执法手段。非现场执法模式实现了民警现场接触式、即时处理的传统执法工作方式向非现场的、事后的、智能化执法方式的一种转变。针对当前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存在的检查难、处罚难、执法人员与驾驶员矛盾突出等问题,充分借鉴“非现场执法”这一思路,利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构建公路超载超限治理新模式。结合行政区划,建立省、市、区三级联网执法管理模式,执法管理平台配合前端采集系统,联网查处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建立超限超载车辆数据库,实行违法车辆信息登记抄告和处理信息反馈制度;推进公路路政、交通运管、公安交警治超协调机制的制度化。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模式的实现,相比较传统的依赖超限检测站和流动执法站进行超限超载车辆查处的执法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如实现24小时数据采集与分析,提高货车受检率,提升工作效率;大幅减少治超检测站的建设投入,降低系统建设成本等。
如中国专利号CN201520305386.7,申请日为2015年05月13日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动态称重非现场综合执法管理系统,动态自动称重系统和车辆号牌识别装置的信号输出端,均接车辆信息数据智能处理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车辆信息数据智能处理装置的信号输出端,分别接电子显示屏、闸口智能拦停装置和手持执法设备的信号输入端,,能够在不停车检测的情况下,智能化、自动地对超限车辆进行管理,达到高效率、高精度开展违法超限运输行为的查处工作。
但该发明公开的动态称重非现场综合执法管理系统的闸口只能拦停装置智能拦停车辆,不能区分并控制超载与非超载车辆去往不同的区域,不便于对超载车辆进行执法管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载非现场执法检测智能拦停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不能区分控制超载与非超载车辆,不便于管理的问题。
本发明超载非现场执法检测智能拦停系统的技术方案包括:
智能称重系统,包括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用于获取来车信息和车辆载重信息;
智能拦停系统,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依次设置的一级拦停装置和分道拦停装置;所述一级拦停装置与称重装置连接,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来车信息拦停车辆;所述分道拦停装置包括多个闸口;
数据处理中心,分别与所述称重装置和所述分道拦停装置连接,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车辆载重信息获取车辆是否超载信息,所述分道拦停装置根据所述车辆是否超载信息开启不同的所述闸口。
优选的,所述智能称重系统还包括车牌识别装置,其分别与所述一级拦停装置和所述数据处理中心连接,当车辆经所述一级拦停装置拦停后,所述车牌识别装置对车辆进行拍照识别车牌,并将识别的车牌信息发送至所述数据处理中心。
优选的,所述称重装置包括称重台,所述称重台的两侧设有围栏。
优选的,所述一级拦停装置包括栏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泓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泓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29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