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709155.0 | 申请日: | 2018-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2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 发明(设计)人: | 杨克俭;杨金;刘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航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75/08;C08L33/00;C08L83/04;C08K7/14;C08K7/06;C08K5/521;C08K5/5313;C08K5/5333;C08K3/22;C08J9/1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郑彤 |
| 地址: | 511515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科技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环氧树脂、增韧改性剂、表面活性剂、发泡剂和阻燃剂混合,得到预混料;将该预混料从单螺杆挤出机的主喂料口加入,填充纤维和固化剂从侧喂料口加入,通过螺杆从模头挤出,得到共混料;将该共混料采用高温烘道进行加热固化,即可制备得到高强、高韧、阻燃且轻量化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军工船舶等领域对轻量化、环保、低烟毒性、无卤阻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新型轻质高强阻燃防火材料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其中,片状模塑料(SMC)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类轻量化复合材料,其加工方法简单,产品形式多样化,密度可低至2.0g/cm3,相比传统钢材和铝型材有明显的减重优势。
目前的SMC的轻量化技术主要通过加入空心玻璃微珠来实现。《塑料工业》2007年第35卷第3期P51~P53中描述了:引入10%质量分数的空心玻璃微珠可以实现在基本不降低SMC片状模塑料力学强度的前提下,使材料密度降低约20%,即SMC的相对密度从1.7g/cm3降低至1.4g/cm3。然而,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阻燃及轻量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对SMC的轻量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心玻璃微珠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虽然会进一步降低材料密度,但是却会导致SMC片状模塑料的力学强度迅速降低。
而对于传统结构泡沫而言,虽然其密度非常低(150kg/m3~200kg/m3),可以实现进一步减重,但却存在强度低(抗压强度<2MPa)、脆性大等缺点,而且如果还需同时满足阻燃要求,则其强度和韧性还会进一步大幅降低,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因此,开发一种高强、高韧且兼具阻燃特性的轻量化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强、高韧、阻燃且轻量化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上述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环氧树脂、增韧改性剂、表面活性剂、发泡剂和阻燃剂混合,得到预混料;
将所述预混料从单螺杆挤出机的主喂料口加入,填充纤维和固化剂从侧喂料口加入,通过螺杆从模头挤出,得到共混料;
将所述共混料采用高温烘道进行加热固化,得到所述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质量份数计,所述环氧树脂为100份,所述增韧改性剂为10~30份,所述表面活性剂为3~5份,所述发泡剂为1~10份,所述阻燃剂为20~40份,所述填充纤维为10~40份,所述固化剂为20~50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螺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为40℃~50℃,停留时间为4~6分钟;所述模头的温度为55℃~65℃,停留时间为2~4分钟;
所述高温烘道为热风循环两段式加热烘道,前段烘道的温度为75℃~85℃,停留时间为19~21分钟;后段烘道的温度为115℃~125℃,停留时间为9~11分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韧改性剂选自聚醚型聚氨酯树脂、聚酯型聚氨酯树脂及丙烯酸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纤维选自玻璃纤维及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燃剂为磷酸酯类阻燃剂、氢氧化物和端羟基聚硅氧烷的组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燃剂中磷酸酯类阻燃剂、氢氧化物和端羟基聚硅氧烷的质量比为7~8:10~30: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航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航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91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