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山甲人工养殖及繁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08205.3 | 申请日: | 201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5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武;邹洁建;张天佑;曾志燎;代军威;邓诗泉;侯方晖;杨光大;肖嘉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动物园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23K10/18;A23K5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100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山甲 人工 养殖 繁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山甲人工养殖及繁育方法,其通过特定的穿山甲开口日粮配方,适合穿山甲生存的环境设置,穿山甲的繁育期优化管理等,解决了穿山甲从野外生存转为圈养保育时因穿山甲不适应人工配制日粮而出现拒食和饥饿死亡的问题,同时让穿山甲充分展现其自然行为,提高穿山甲的繁育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人工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穿山甲的人工养殖寄繁育方法,包括穿山甲的开口日粮配方、饲养繁育环境设置及繁育管理方法等。
背景技术
穿山甲(拉丁学名:Manis),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目前全世界有8种穿山甲,亚洲和非洲各有4种,包含极危的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濒危的菲律宾穿山甲、印度穿山甲;还有濒危的南非穿山甲、大穿山甲、树穿山甲和长尾穿山甲。
分布于亚洲的四种穿山甲属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多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亚热带的落叶森林树林潮湿地带,能爬树,挖穴而居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16年9月29日,第17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各缔约方将全部八种穿山甲物种从CITES附录II提升至附录I,从而禁止对穿山甲制品的一切国际商业贸易。
许多人员进行过穿山甲人工养殖的研究,但迄今均没有完全成功的先例。其中关键的因素是穿山甲的食性非常独特,其野外自然状况下主要食物为:红蚁(TeGram.orinm.hicarinatun)、黄猄蚁(Oecophylla.snaragdina)、邻臭蚁(Dolichoderusaffinis),小广布弓背蚁(Camponotus herculeanus)和家白蚁(Cop totermes,formosanus)及其他昆虫幼虫等,然而人工饲养条件的穿山甲食物很难每个季节都能从野外获得,红蚁等昆虫很难较长时间保存和保鲜,寻找穿山甲替代食物十分必要。然而目前这些替代食物的研制和应用并不完全成功,许多穿山甲长期采食这些日粮自然而然地出现消化不良、肠炎、营养不良等症状。
笼舍设计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穿山甲喜掘洞,既怕热也怕冷,相互压叠和打斗的现象也多见,导致圏养的穿山甲出现外伤而死亡。上述原因导致圈养状态下穿山甲存活率低,繁殖率也低。在穿山甲的合笼配对上过去常采取随机合笼饲养的现象,但这种做法常导致穿山甲行为的相互干扰,且不可避免穿山甲相互攻击致残的现象。
圈养穿山甲的驯养繁殖可以大幅提高穿山甲的种群规模,为将来的野外放归或物种重引入提供优质种源,同时为可能发生物种的灭绝提供种源备份。动物园和其他穿山甲养殖机构中圈养的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数量十分有限,能繁育的个体仅分布于台北市动物园等养殖机构。而在人工制作穿山甲巢穴、设置合适的饲养环境、人工配制穿山甲开口日粮、对穿山甲进行食物丰容,促进上述种类的穿山甲繁育尚未见相关报道。因而本领域迫切需要加强圈养条件下穿山甲的繁育技术的研究,以提高圈养穿山甲种群的规模,实现穿山甲种群的科学发展,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实现穿山甲的野外放归,促进野外穿山甲种群的复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山甲人工养殖及繁育方法,使穿山甲的救护成活率、繁殖率及健康率大大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穿山甲人工养殖及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每只穿山甲开口日粮配方为:家白蚁或拟黑多刺蚁的一种以上120-180克,蚁酸8-12g,矿泉水140-160g,果糖4-6g,几丁质粉8-12g,益生菌液1.5-2.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动物园,未经广州动物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82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