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烟碱类化合物和矿物油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06015.8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35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唐齐;李舟;严寒;肖蒙;曾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福思达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1/02 | 分类号: | A01N61/02;A01N51/00;A01N47/40;A01N43/40;A01P7/02;A01P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彭英 |
地址: | 611137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物油 杀虫组合物 烟碱类化合物 复配 烟碱类杀虫剂 协同增效作用 产品安全性 烟碱类农药 农药残留 杀虫机理 天然物质 有机农业 蒸馏 环保性 杀虫谱 重量比 混配 农残 应用 防治 石油 污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烟碱类化合物和矿物油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该农用杀虫组合物包括以下按重量分数计的组分:烟碱类杀虫剂1‑10%、矿物油50‑90%,余量为辅料;所述烟碱类杀虫剂和矿物油的重量比为0.1‑50:10‑99。该农用杀虫组合物中烟碱类化合物与矿物油的复配具有两种不同的杀虫机理,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扩大了杀虫谱;矿物油为石油内蒸馏出一系列天然物质,符合有机农业使用标准,与烟碱类化合物复配使用既能提高药效,也能提高产品安全性和环保性;农用杀虫组合物的混配减少了用烟碱类农药量,矿物油的使用不会出现农残,因此两种成分复配使用能降低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农药残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烟碱类杀虫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烟碱类化合物和矿物油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化学防治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防治手段,但随着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等因素的产生,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的鳞翅目类害虫,由于其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移动性小、自交程度高,抗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不同作用机理,同时又有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制剂,不仅有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延长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剂量,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产品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矿物油是从石油内蒸馏出一系列天然物质;在中间范围内的煤油、气油和润滑油均可用作杀虫用途;随着高度精炼、轻重量和低杂质的矿物油出现,能够减少植物药害,而开始在园艺病虫害防治上进行使用;在澳洲和中国已成功广泛地使用在果园上(例如柑桔);应用在观赏植物和蔬果作物上亦有很大的发展潜质。矿物油的杀虫机理当昆虫与矿物油直接接触时,会引致死亡或影响昆虫行为,一般被接受的作用机理包括在作物上形成一层薄油膜,与病虫害分隔,达到物理防治的效果;阻碍害虫氧气的吸收,影响正常呼吸,引致窒息或干扰其呼吸系统;作为杀卵剂,若卵被油膜持续封闭一段长时间会引致胚胎窒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烟碱类化合物和矿物油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主要用于防治果树、经济作物、蔬菜刺吸式害虫的的杀虫组合物。
一种含烟碱类化合物和矿物油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包括以下按重量分数计的组分:烟碱类杀虫剂1-10%、矿物油50-90%,余量为辅料;所述烟碱类杀虫剂和矿物油的重量比为0.1-50:10-99。
作为改进的是,所述烟碱类杀虫剂为吡虫啉、噻虫啉、啶虫脒或烯啶虫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作为改进的是,上述含烟碱类化合物和矿物油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包括以下按重量分数计的组分:吡虫啉5-10%、矿物油70-80%,余量为辅料。
作为改进的是,所述农用杀虫组合物的剂型为乳油、水乳、微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乳剂或微囊悬浮剂。
上述含烟碱类化合物和矿物油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在经济作物抗虫害上的应用。
作为改进的是,所述经济作物为柑橘,所述虫害为柑橘蚜虫或蚧壳虫。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福思达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福思达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60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