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用RNAi有效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05708.5 | 申请日: | 201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5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开振鹏;殷玥;陈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10;A01N57/16;A01P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杨军 |
地址: | 20023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鳞翅目害虫 鳞翅目害虫 保幼激素 有效防治 甲基转移酶 特异性强 相关基因 哺乳动物 双链RNA 法尼醇 环氧酶 脱氢酶 幼虫 防治 饲喂 体内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用RNAi有效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饲喂的方式将针对法尼醇脱氢酶FOLD、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JHAMT、保幼激素环氧酶CYP15C1相关基因的双链RNA(即dsRNA)导入到幼虫体内,实现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目的;本发明方法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防治特异性强,防治效果持久,安全,对哺乳动物等无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运用RNAi有效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鳞翅目昆虫,主要包括蛾、蝶两类昆虫。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8000余种。其中蛾类6000种,蝶类2000种。同时也是农、林害虫最多的一个目。绝大多数种类的幼虫为害各类栽培植物,体形较大者常食尽植物叶片或钻蛀枝干。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鳞翅目幼虫绝大多数为陆生,多为植食性,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害虫。目前主要通过物理诱杀和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效果均有限,且杀虫剂的施用很可能带来生物安全性问题和抗性的产生,亟需发现新方法。
RNA干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利用dsRNA对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下调很可能成为害虫防治的新手段。RNA干扰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靶基因的选择,目前对昆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代谢以及生殖发育相关酶类,对于保幼激素合成的研究还较少。保幼激素作为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中涉及的酶类具有作为RNAi靶标的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供一种运用RNAi有效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方法,其以保幼激素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作为RNAi靶标,抑制害虫保幼激素的合成,调控鳞翅目害虫生长发育。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为,用RNAi有效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方法,利用饲喂的方式将针对法尼醇脱氢酶FOLD、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JHAMT、保幼激素环氧酶CYP15C1相关基因的双链RNA导入到鳞翅目害虫体内,抑制其相关酶的表达,抑制保幼激素合成,导致幼虫的死亡,达到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介绍如下。
一种运用RNAi有效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方法,通过饲喂的方式将针对法尼醇脱氢酶FOLD、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JHAMT、保幼激素环氧酶CYP15C1相关基因的双链RNA导入到幼虫体内,实现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目的;其中:针对法尼醇脱氢酶FOLD、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JHAMT、保幼激素环氧酶CYP15C1相关基因的双链RNA的合成步骤如下:
(1)提取总RNA,反转录全部mRNA为cDNA,根据已知的鳞翅目害虫的FOLD、JHAMT和CYP15C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引物均添加T7启动子,PCR扩增特异片段,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引物进行验证;
(2)以咽侧体cDNA作为扩增的模板,这些碎片再一次进行克隆放大,dsRNA(法尼醇脱氢酶FOLD、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JHAMT、保幼激素环氧酶CYP15C1基因的双链RNA)的合成与纯化采用MEGA script RNAi试剂盒,扩增产物进行消化反应以去除混有的模板DNA和单链RNA;
(3)解剖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取出咽侧体,进行RNA提取,完成后续反转录步骤,采用q-RT-PCR检测表达水平,实现dsRNA的体外培养。
本发明中,步骤(1)中,扩增FOLD基因片段的上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下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扩增JHAMT基因片段的上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下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扩增CYP15C1基因片段的上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下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
本发明中,饲喂时,法尼醇脱氢酶FOLD、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JHAMT、保幼激素环氧酶CYP15C1基因的双链RNA和食物总重量的投料比分别在2.5~3.5mg/g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57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