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中重金属回收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02621.2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2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强;唐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田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8 | 分类号: | C02F1/48;C02F1/28;C02F101/20;C02F101/22;C02F10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材料 废水 重金属回收 吸附材料 多层 重金属离子废水 重金属离子 吸附纤维 纤维组成 电积 两层 通电 穿过 驱动 | ||
本发明为有关于一种废水中重金属回收设备,要点在于使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直接穿过多层吸附材料,吸附材料由巨大比表面积的纤维组成,在泵的驱动下可使废水直接渗透通过纤维材料,纤维材料间隔为0.1cm到10m。同时把两层或多层吸附纤维材料作为阴阳极通电,使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最大程度电积在纤维材料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提供一种废水中重金属回收设备,尤指一种具有新型废水流程设计及特殊吸附材料的高效率回收重金属设备。
背景技术
国内电镀废水中的铜、镍、锡等重金属离子的处理主要采用加碱(如石灰等)使重金属沉淀的方法,此方法只能粗略地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并会产生大量的含重金属危险固体废弃物,极大地增加了处理成本,并且水质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如果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及反渗透膜等设备成本高,操作相对复杂。并在多种行业需要废水中重金属回收及处理设备,如:电路板企业、金属加工企业、航空及汽车企业、贵重金属回收及冶炼企业中的金属回收及镉等有毒重金属的去除。
目前的重金属处理及回收设备也有旋流电积设备等,但由于强酸碱废水会腐蚀电极,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极端化学环境,另外处理电镀废水中铜等只能使其降低到300ppm,效率有待提高。其他电积设备使用两个或多个金属板作为阴阳极,使废水迂回穿流其中,电解回收处理重金属离子,但处理电镀废水中铜等只能使其降低到1000ppm,处理能力及效率较低。
因此,本发明改善了废水中重金属回收及处理设备的废水流程,并加以不同吸附材料,以解决上述问题与缺失,具有创新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特点在于使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直接穿过多层吸附材料,吸附材料由巨大比表面积的纤维组成,在泵的驱动下可使废水直接渗透通过纤维材料,纤维材料间隔为0.1cm到10m。同时把两层或多层吸附纤维材料作为阴阳极通电,使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最大程度与吸附材料纤维接触并吸附其上。通过此设备处理的废水中重金属含量可降低到10ppm以下。此设备用来处理含重金属废水使其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及回收废水中重金属再利用。可处理的重金属包括:铜、锡、金、银、镉、铬、铂、铟、锇、铷、钌、钴、铅、锌、钨、钯、和铑等。这种水流直接渗透穿过吸附电极材料的设备为目前独创的新型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废水中重金属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水箱;2、3、4、5为吸附纤维材料,完全覆盖水流截面,并分别通上正负直流电;6为入水口;7为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为,取一合适水箱作为反应槽,材质可为不锈钢或塑料,尺寸根据处理水流量及重金属浓度计算确定。参照附图,在反应槽左侧上部钻孔作为入水口,右侧上部钻孔作为出水口。在反应槽中,布置两层或两层以上吸附纤维材料,材料面积为反应槽出入水流方向的横截面积,与出入水流呈90度角度,四周与反应槽上下及前后壁密闭固定。纤维材料间隔为0.1cm到10m。相邻两纤维材料分别与直流电正负极相链接。使用此设备时,用泵驱动废水进入反应槽内,并打开联通纤维材料的电源。废水渗透通过纤维材料,在阴阳极电流作用下,重金属离子吸附在与阴极连接的纤维材料上。
由于纤维材料导电,并具备巨大比表面积,细密多孔,使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几乎全部与纤维材料接触,增加吸附效率。在实际使用此设备运行测试中,可使电镀废水中铜离子含量由50ppm降低到10ppm。
由于此废水中重金属回收设备采用了独特的废水流程设计,加上特殊的吸附材料,使此设备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回收达到了更好的回收及处理效率,因此申请对具有此中水流直接渗透通过层吸附材料,并在材料上通电的设备进行专利申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田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田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26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