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力稳定的热处理炉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01176.8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3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葛炳灶;朱洪斌;陈国华;田锋;关兴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今飞凯达轮毂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富源今飞轮毂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32101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稳定 热处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力稳定的热处理炉,该压力稳定的热处理炉包括:炉体和加热组件;炉体设置有工作腔,炉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工作腔相连通,出风口与工作腔相连通;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回风部件和送风部件,壳体设置有加热腔,送风部件的一端与加热腔相连通,另一端与进风口相连通,回风部件的一端与加热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出风口相连通;其中,送风部件的送风量小于回风部件的回风量。由于送风部件的送风量小于回风部件的回风量,因此实现了对工作腔的微负压控制,避免工作腔内的气体加热后向外膨胀,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也可避免气体加热后向外膨胀致使炉体变形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热处理炉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力稳定的热处理炉。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热处理炉的加热腔与工作腔,此时加热腔内的压力与工作腔内的压力相同;当气体在热处理炉的加热腔内加热后,流入工作腔并对工作腔内的工件进行加热,同时,工作腔内的气体流入加热腔中,由于气体加热后膨胀,因此工作腔内的压力比加热腔内的压力大;当加热腔内气体处于满负荷时,工作腔内的气体将因压力过大而向外膨胀,不仅会使热处理炉内的热量散失,还会使炉体发生变形,从而发生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提出一种压力稳定的热处理炉。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压力稳定的热处理炉,包括:炉体和加热组件;炉体设置有工作腔,炉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工作腔相连通,出风口与工作腔相连通;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回风部件和送风部件,壳体设置有加热腔,送风部件的一端与加热腔相连通,另一端与进风口相连通,回风部件的一端与加热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出风口相连通;其中,送风部件的送风量小于回风部件的回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在炉体设置工作腔;然后,在炉体的侧壁上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并将进风口与工作腔相连通,将出风口与工作腔相连接,以使气体可在炉体内部循环流动;再后,通过将送风部件的一端与壳体内加热腔相连通,并将送风部件的另一端与进风口相连通,以实现通过送风部件将经加热腔加热后的气体由进风口送入至工作腔;同时,通过将回风部件的一端与加热腔相连通,并将回风部件的另一端与出风口相连通,以实现通过回风部件将工作腔内的气体由出风口排出至加热腔,从而实现气体在炉体内部的循环流动,减少热处理炉内的热量散失,降低了对气体二次加热的时间与能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由于送风部件的送风量小于回风部件的回风量,因此实现了对工作腔的微负压控制,避免工作腔内的气体加热后向外膨胀,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也可避免气体加热后向外膨胀致使炉体变形的情况发生,不仅提高了热处理炉使用的安全性,还延长了热处理炉的使用年限,从而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热处理炉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组件还包括:加热部件;加热部件与壳体相连接,设置于加热腔中,加热腔设置在炉体的侧边。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加热部件与壳体相连接,以提高加热部件的稳定性,同时,将加热部件设置于加热腔中,并将加热腔设置在炉体的侧边,以实现将加热腔中的气体加热。通过对气体进行加热,并使加热后的气体对热处理炉内的工件进行热处理工序,可实现了工件受热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工件热处理的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与送风部件相连接,设置于进风口处,以调节送风量;第二风机与回风部件相连接,设置于出风口处,以调节回风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今飞凯达轮毂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富源今飞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今飞凯达轮毂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富源今飞轮毂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11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