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重验证的电子门锁及其验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00383.1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7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崔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恒宝智能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5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门锁 开锁 双重认证 双重验证 人脸 图像处理和识别 触摸显示屏 图像采集器 信息收发器 存储器 开关门锁 控制方式 门锁开关 密码识别 人脸信息 信息采集 用户体验 控制器 认证 电子锁 年龄段 存储 采集 验证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重验证的电子门锁,具体包括控制器、存储器、图像采集器、图像处理和识别器、信息收发器、触摸显示屏和门锁开关。上述电子门锁可以通过密码和人脸信息的采集和认证进行开关门锁的控制,该控制方式是有上述各个部件实现的。还涉及一种双重认证的电子门锁的开锁控制方法,分为信息采集和存储和开锁时的人脸和密码识别认证两个阶段。通过人脸和密码双重认证,提高了开锁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得该电子锁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提高了应用的广度和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重验证的电子门锁及其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百姓对家庭财产安全的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加强防盗方面,目前家居锁具,一部分采用简单机械式锁具,另一种更高级的,是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子锁具,从电子锁具的控制方式来说,主要有钥匙、密码、磁卡和IC卡等。而在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概念和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尤其是电子锁是每个家庭都希望用到的。例如现有技术中电子锁包括处理器模块CPU、矩阵键盘、显示模块、存储模块、开锁控制模块、温度读取模块、时钟读取模块、语音识别模块、通信模块和报警提示模块。与传统钥匙门锁相比,电子锁在携带,遗失等情况时的处理更加方便,无须更换大量门锁和钥匙,仅需要在软件中做出相应的操作即可。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锁具这个不可缺少的必需用具也给生活带来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出门在外时,用户可能忘记带钥匙或者把钥匙丢掉,每天出门都要为提醒自己放好钥匙而占用一定时间和精力。另外,从目前已有的电子锁具的控制方式来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钥匙、密码和磁卡容易复制、窃取;IC卡的安全性较高,但也容易丢失。而早期的技术是通过用户输入密码来进行电子锁的开锁控制,而密码被破解或偷窥的概率越来越高。后来出现了智能IC卡,但这种方式同样存在被复制或者偷盗的安全隐患。随之而来的生物识别成为电子锁控制的重要改进。生物特征是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鉴别个人身份,具有不易遗忘和丢失,不易伪造和被盗,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使用等优点。现有技术中,通过图像采集模块获得该移动终端当前使用者的面部图像后,从所述面部图像中提取图像特征;所述移动终端将提取的图像特征与图像特征库中的图像特征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解锁。由于通过获取当前使用者的面部图像、并与预先存储的图像特征进行比较,来决定是否解锁,使得使用者在解锁过程中不必再繁琐地通过按键输入密码来进行解锁。但是在生物特征识别如人脸,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对于人脸信息和指纹信息的“窃取”方式也同时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指纹倒膜、人脸模型,由于越来越逼真的技术成果,使得仅仅通过人脸和指纹等简单生物特征也无法达到防盗防窃的效果。
另外,现有技术中电子锁设置了开锁密码,那么当用户需要输入密码来开锁时,通过键盘输入密码后,如果输入的密码与设置密码相同,则对该用户验证通过,电子锁进行开锁控制。这也是比较传统简单的电子锁开门方式,也是现在广泛引用的另一种电子锁工作方式和系统。但是对于密码来保护相关信息的方法和设备来说,尤其是为了防止密码的盗取或者偷窥,用户经常不得不记住各种不同的密码,并且在开机或者使用某些功能时正确地输入多个数字或者字母按键后,才能被授权使用移动终端或者移动终端中的某些功能;从而使得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变得繁琐,增加了用户开锁的负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记忆比较长的字母和数字混合密码,或者输入比较长的密码,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也容易忘记,导致无法进门,可能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恒宝智能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恒宝智能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03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