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管线焊接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97175.0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7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何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领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B23K37/02;B23K37/053;B23K10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2 | 代理人: | 段宇 |
地址: | 212000 江苏省镇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线焊接 工作台 工位 人力物力资源 自动化操作 工作效率 焊接工位 送料工位 卸料工位 智能 冲断 外周 压接 节约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管线焊接设备,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外周以逆时针方向依次设有送料工位、压接工位、焊接工位、冲断工位和卸料工位,本发明实现了管线焊接的自动化操作,快捷方便,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管线焊接设备,属于智能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管道在船舶、造纸、石油化工以及核电等领域的对接焊缝通常采用人工手弧焊,后期随着焊管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不断经历了半自动焊和全自动焊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以上这种焊接方式已满足不了工作需求,由于管道焊接受到直径限制,人工手弧焊只得在管外用手工电焊条电弧焊,管道达不到正反面光滑水平,达不到性能指标,而且焊接操作灵活性差,管件受力不均匀,从而导致薄壁钢管挤压变形。
现有的输送管道均为长管,虽然制作简单,但是其运输不便,标记性不明显,不利于后期的组装操作。
因此,我公司开发了一种基于海洋工程平台的液化天然气输送管道,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连接管,连接管的外壁为正八边形结构;
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端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一个插接槽,位于连接管两端的插接块分别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一管道或第二管道插接槽中,连接管与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通过焊接加以固定;
在焊接固定之前,需要在连接管的内壁上预固定支承杆,支承杆的长度大于连接管的长度,支承杆与连接管间隙配合,支承杆与连接管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柱加以连接;
因此,急需一套专门的设备对天然气管道进行焊接操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管线焊接设备,自动化操作,快捷方便,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智能管线焊接设备,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外周以逆时针方向依次设有送料工位、压接工位、焊接工位、冲断工位和卸料工位;
工作台为圆形结构,工作台上设有第一短管固定机构、第二短管固定机构和两个连接管固定机构;
第一短管固定机构和第二短管固定机构均包括第一导轨,第一导轨上可移动的设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上固定两个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壳体,固定壳体为圆环形结构,固定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的设有一个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一连杆和第一电动推杆,第一夹持板为圆弧形结构板,第一连杆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连杆包括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第一关节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在固定壳体的内壁上,第一关节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二关节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关节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固定在第一夹持板上,第一电动推杆固定在固定壳体的外壁上,第一电动推杆穿过固定壳体与第一夹持板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控制第一夹持板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移动,用于夹持第一管道或第二管道;
固定壳体的底部设有下支撑板,圆弧形结构的下支撑板固定在固定壳体的内壁上,第一管道或第二管道放置在下支撑板上;固定壳体的顶部设有上压合板,上压合板上固定一个传动杆,传动杆的顶部穿过固定壳体与一个铁块固定连接,铁块上方通过第一支架固定一个电磁铁,传动杆上套设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压设在固定壳体与上压合板之间;
当电磁铁未通电时,上压合板压设在第一管道或第二管道上,当电磁铁通电后,上压合板在磁力作用下向上移动,离开第一管道或第二管道;
第一导轨设置在工作台上,第一短管固定机构和第二短管固定机构相互平行的对称设置,连接管固定机构设置在第一短管固定机构和第二短管固定机构之间;
连接管固定机构包括第二导轨,第二导轨上可移动的设有连接管固定板,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垂直的设置在工作台上,两个连接管固定机构对称设置,连接管固定板相互拼接用于夹持连接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领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镇江领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97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